人造血浆真的能缓解“血荒”吗?

日前,一则“广东"人造血浆"问世可缓解血荒”的新闻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据称这种人造血浆在常温下保存两年,可以解决血荒、输血引起的交叉感染等世界性难题。请关注


  人造血浆名为“生物胶原注射液代血浆”。据称这种人造血浆可以在常温下保存两年,随时可用于应急自救和抢救他人生命。


  而前段时间本报刊发过一篇关于“人造血”的文章。文章中专家指出人造血技术尚不成熟,还没有真正用于临床阶段,且人造血在国内的市场并不大。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人造血浆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


  “人造血浆”不等于“人造血”


  实际上,血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另一部分是血浆,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据桂林医学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骆喜宝医生介绍,通常所说的“人造血”在医学上指的是血液代替品,广义的血液代替品指的是血浆代用品和血细胞代用品。而在血细胞代用品中,白细胞因生物功能过于复杂,所以白细胞代用品研究较少。血小板代用品主要用于凝血,现在研究的也不多,大多处在临床前试验。最重要的就是红细胞代用品:“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主要是携带氧气到各组织。如果没有氧气,细胞就会死亡。十个输血的病人中,七个都是输红细胞,红细胞的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骆喜宝医生指出,所以有的看法认为血液代用品就是红细胞代用品。


  本栏目刊发的关于人造血的文章所说的人造血实际指的就是这种红细胞代用品。


  而血浆代用品又称血浆增量剂,即我们所说的“人造代血浆”、“人造血浆”。这是经天然加工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制成的、分子量接近血浆白蛋白的胶体溶液,输入血管后依赖其胶体渗透压而代替血浆起到扩张血容量的作用。


  人造血浆应用前景广阔


  对于血浆代用品的具体产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博士生导师糜军教授作了进一步介绍,目前临床上所用的代血浆分为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和明胶制剂,它们都具有与血浆相似的扩容功效。


  但具体说来,中分子右旋糖酐主要用于防治低血容量性休克;低分子右旋糖酐主要用于扩充血容量、抗血小板凝集,以改善微循环、预防血管内微血栓形成;羟乙基淀粉不仅具有补充血容量,维持胶体渗透压的作用,还能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的电解质成分,预防及纠正大量失血和血液稀释后可能产生的酸中毒;而明胶制剂其胶体渗透压与人血浆白蛋白相近,故有血液稀释、改善微循环并加快血液流速的效果,但扩容作用较右旋糖酐和羟乙基淀粉弱。


  为什么这个并不能真正代替人血的代血浆能广泛用于临床呢?代血浆产品到底发挥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呢?


  骆喜宝认为随着手术量的增多,献血人数的减少,血荒的问题长期存在,而代血浆的使用能较好的缓解这一现象。他解释道:“对于因手术、严重创伤等各种原因所致的出血,成人一次出血量低于血容量10%(500ml左右),不需特别补充液体,机体可代偿;当失血量达血容量10%—20%,可输入适量的晶体液、胶体液血浆代用品;失血量达血容量20%以上,除输入适量的晶体液、胶体液血浆代用品外,还应适当输入浓缩红细胞。原则上,失血量在30%以下,不输全血。超过30%,可输全血与红细胞各半,再配以晶体液和胶体液及血浆以补充血容量。”所以在许多手术中不一定要输全血和血细胞,而血浆代用品在临床医疗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除此之外,人造代血浆本身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据糜军介绍,输入异体血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传染性疾病、肝炎、艾滋病、急性肺损伤及免疫性疾病等;而且血浆中的细胞碎屑、腺嘌呤、枸橼酸盐、钠、钾和氨离子等对接受输血的患者来说也是一种沉重的代谢负担。因此,临床上要严格控制输血的适应症,采取血液保护措施,尽量少输或不输异体血,防止输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代血浆制品作为自身输血和血液稀释的一种替代物,使用中以其清洁、安全、不传播疾病、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日趋受到重视。


  同时,代血浆还具有来源广泛、效价比高、保存时间长的优点。右旋糖酐是以蔗糖为原料发酵合成的一种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羟乙基淀粉可来源于马铃薯和黏玉米;明胶是一种蛋白质,可从动物皮胶、骨骼、肌腱等材料中提取。这些材料方便易得,且价格低廉,相比起越来越有限的普通血浆来说,其优势是相当明显的。而且普通血浆对保存条件的要求严格、保存时间也相对较短,代血浆制品正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据介绍,国内的人造代血浆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各种代血浆制品也已投入使用,在临床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骆喜宝表示,国内血浆代用品总体市场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且平均年增长率也高于总体药品市场。


  人造血浆作用有限


  虽然优势明显,但是人造代血浆存在的缺陷也不能忽视。骆喜宝指出人造代血浆不含蛋白、细胞因子等成分,不能满足机体修复和代谢对蛋白的需求、不能抵抗外来病菌;不含凝血因子;大部分不具携氧功能等。所以其不能完全代替血制品,只能代替血浆扩充血容量,使用量不能太大,少量出血有用,大出血必须根据需要补充血制品。因而人造代血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荒,其作用是有限的,临床上的用血主要还是依靠献血获得。


  鉴于此种状况,血液代用品或是血细胞代用品的研究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糜军介绍,除代血浆外其他血液代用品主要是血红蛋白类氧载体,我国对其研究开展较晚,20世纪90年代早期,曾有关于吡哆醛化Hb的初步研究报道;中期以来,军事医学科学院有关实验室开始进行聚乙二醇共轭牛(猪、人)血红蛋白(Hb)的研究;后期,国内其它机构开始进行化学修饰Hb的研究。我国政府在1997年把人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开发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大项目。此后又有众多成果问世,在技术上也逐渐有了突破。


  “但由于该项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度很大,目前国内从事这一研究的人员还不多,与国外水平有很大差距。而且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伦理学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等待解决的问题,所以目前并没有真正投入临床的血液代替品。对于此项研究,前方的探索道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