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经济危机促进了前所未有的国际科技合作

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并没有像圣诞节前的礼物一样打折出售,同步加速器、电子显微镜、粒子加速器等设备需要经专业训练的人员维护并且消耗掉大量的损耗品。但就目前欧洲政府的经济情况来看,政府部门很难继续支持大规模的科学研究,所以,他们必须寻求一条出路-开始邀请非欧盟国家的加入。尽管这个决定来自于短期的需求,但是就长远来看,这或许开启了一个与美日抗衡的新时代。

欧洲国家懂得合作的必要性,多国合作的实验室开始于20世纪中叶,既是欧洲战后的联合也是个体力量薄弱的需要。经过50年的快速发展,诸如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其为位于日内瓦的欧洲高能物理实验室,以及坐落于德国加兴(Garching)的欧洲南方天文台(ESO)已经成为了国际合作的标志。他们拥有世界一流的试验设备,并且训练了一代欧洲的科学家。

今年第一次出现了非欧盟国家成员加入这些合作项目,上个月,以色列成为了第一个以欧洲境外身份参加CERN理事会的国家,巴西也即将被ESO所接纳。其他的组织,包括一些在建的项目,也在考虑接纳类似印度的非欧盟国家。即使是国家项目也放宽了限制:经过多年的合作,意大利埃丽塔(Elettra)同步加速器的两个光束源已经由印度负责建设。

这次合作既短期内吸引了现金投入,也为日后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诸如ESO和CERN等科研组织将吸引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研究者加盟,提高他们自身的研究水平与能力。同时,国家范围内的科学水平也将得到提高,使得政府更加愿意进一步开展大型的研究项目。在美国与日本,情况却有所不同,大型的国家设备由强大的研究代理掌管,普通研究者很难得到使用的机会并且由于自身的限制很难寻求到经济或者材料上的合作。由于未来的研究竞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只有那些愿意合作的研究组织才能胜出。

下面谨以两个例子证实欧洲所面临的问题。第一个是ITER,其为位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多国合作的研究项目。欧洲的领导人们正在头痛ITER的膨胀的预算,但是他们也十分清楚这项研究的长远利益是不容忽视的。第二个项目,是平方千米矩阵放射望远镜,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并没有选择安置在欧洲,但是欧洲科学家可以决定将其修建在哪里,并且主要负责其正常运行。

风险的确存在:主要是欧洲将让步与合作伙伴分享一些设备的使用权力。但是如果操作的恰当好处,这些合作将使欧洲在未来的数十年内继续引领世界科学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