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世界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求助]能帮我看看,细胞是不是污染了吗?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求助]能帮我看看,细胞是不是污染了吗?

131415[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4126
精华 0
积分 565
帖子 78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4798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0-6
状态 离线
1
 

[求助]能帮我看看,细胞是不是污染了吗?


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4天没换液,请大家帮我看看是不是细胞污染了?谢谢大家!里面的小黑点到底是什么?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2-5-22 17:24
93052346.snap.jpg (15.1 KB)
 
顶部
8princess8[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5310
精华 1
积分 664
帖子 821
信誉分 103
可用分 505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0-21
状态 离线
2
 

Hardly to tell, you do not have many cell in this photo, and those small dot came from serum I think, actually many people have this problem. Please do some search and
you can find many articles discuss this problem in here, thank you and good luck on
your experiment.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
 
你的细胞是黑胶虫污
有人曾认为黑胶可能是支原体污染,因为相对比较权威的网站文章指出,黑胶虫可以通过滤膜,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恰巧口腔支原体为人体口腔中之正常菌丛,所以实验室之操作人员的污染亦可能为支原体的污染源。但有人为此做了实验证明黑胶虫不会是支原体,原因如下:
1、光镜下可见, 因为体积不对,支原体在普通显微镜下不能看到。
2、多种染色后可见,甚至hoechst即能将它染色,一般来说支原体用普通染色法不易着色,用姬姆萨染色很浅,革兰染色为阴性。所以,黑胶虫是一种支原体的可能性比较小。
2.2.3寄生类原虫

黑胶虫属于寄生类的原虫,而不是细菌、支原体,也不是什么补体、细胞碎片或蛋白沉淀。有人在400倍以上的高倍镜下可以清楚的看到胶虫有两种不同形态,一种较大,运动较慢,泛红光;另一种较小,运动较快,红中带绿,个小的围着个大的分布,很可能是公的围着雌的。这种生物也并非离开细胞就不能存活,也有人做过这样的试验,单纯培养过污染胶虫的血清4周,直到满视野都是黑煤渣般的胶虫。给人的感觉是胶虫和细胞一样有丛集性,如果胶虫密度低则生长缓慢,如果手懒,拖了几天没换液,待胶虫生长到一定浓度后便会飞速分生,细胞受感染的程度也大,这时除了培养基中可见外,细胞表面通常也象长满了粉刺,所以有人认为细胞旁分泌的某些因子可以抑制胶虫的生长。据说,中国病毒所和军科院鉴定是一种寄生于牛血清内的一种原虫,似乎和草履虫和变形虫有类似之处,然而由于课题经费不够而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由此黑胶虫属于原虫的有比较大的可能性。

3关于黑胶虫出现的几种情况

1.“黑胶虫”的出现常在培养条件改变、细胞接种密度降低、细胞状态不佳时显现并使实验中断,尤其在冻存细胞复苏时可造成大量细胞死亡。就是在细胞生长状态不良时,黑胶虫容易出现。“黑胶虫”生长与细胞的生长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即当细胞状态好时小黑点会相应的减少;反之则增加,似乎有细胞竞争生长的关系,但总的来说它的出现似乎并不影响细胞的生长。

2.细胞刚用的时候,观察均生长良好,密度适中,培养液清亮,小黑点一般不出现,但是对细胞传代以后就陆续出现多少不等的小黑点,有时候在一夜之间暴长。细胞进过多次传代的情况下,也会使黑胶虫出现。

3.换用了其他公司的血清,多是北方公司的血清,就出现了这种非常类似这里的”黑胶虫“的情况。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实验血液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书中关于检查血清中写道,“我国北方小牛血清还多见黑胶虫污染”。其实在很多,遭遇黑胶虫的案例中,大部分细胞培养者都认为黑胶虫来源于血清。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4
 
4关于再细胞培养中出现黑胶虫后的几种处理建议

1.换好一点的血清,当然最好是进口胎牛血清(国产血清太脏),就是价格高的离谱,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用进口新生牛血清代替。建议如果使用的是Hyclone或GIBCO的血清可不必灭活,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小黑点”的形成。一般的血清都不要去灭活处理,为什么呢?INVITROGEN公司在其血清说明书上解析道:经过正确处理的热灭活血清,对大多数的细胞而言是不需要的。经此处理过的血清对细胞的生长只有微小的促进,或完全没有任何作用,甚至通常因为高温处理影响了血清的质量,而造成细胞生长速率的降低。而经过热灭活的血清,沉淀物的形成会显著增多,这些沉淀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像是“小黑点”,常常会让研究者误以为是血清遭受污染,而把血清放在37℃环境中,又会使此沉淀物更增多,使研究者误认为是微生物的分裂扩增。除非是在做免疫学研究或培养干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时,才推荐做热灭活。所以在不是做免疫学研究或培养干细胞、昆虫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培养时,血清尽量不经热灭活。

2.如果是贴壁细胞的话,可用无菌的PBS洗几次,可一定程度上缓解。若是悬浮的话,就不太好处理拉,可以向其中少加一点滋养细胞。加滋养细胞对有黑胶虫的刚复苏的细胞很有效!还有就是实验环境要注意好,保持细胞间整个环境的洁净度。如果细胞不是非常珍贵,可以用伯氨奎、磺胺、四环素、贝尼尔,也有建议庆大霉素500ug/ml洗涤。

3.换用进口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瓶。

4.停止复苏,停止养细胞,彻底消毒所有用于细胞培养的一切用品,包括所用的培养瓶,培养基,吸管,胰酶,孵箱,超净台、空间等等你能想到的和细胞培养相关的所有物品。一个星期后,再复苏污染之前冻存的细胞,注意你的白大衣衣袖污染即可。这样你可能觉得动作太大,但可以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挽救两个月的时间,还有其他你为了找到污染源,去除污染所耗费的精力,和财力。

5.在换液前先加入生理盐水并轻轻拍打,冲洗干净后再加入培养液,坚持天天洗,传代时加生理盐水再离心一次,接种密度稍大一些,一段时间后,虫子就会大大减少,对细胞的生长也不会有大的影响。

所有东西最好重配;如果实在要抢救,重点突破,留几瓶污染不是很严重的细胞抢救,其余弃去

6.如果有其它可用的细胞,那么污染的细胞最好扔掉;如没有,可试着用抗生素,最可靠的是细菌培养加药敏,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当然不能影响到细胞的状态。

7.有材料称minocycline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和换液结合起来使用。

由于黑胶虫尚未明确鉴定出是什么生物,所以上述的处理方法不一定正确,可以供考虑采用。

8.有人为寻找到杀灭“黑胶虫”的方法,做了一个试验,他取有“黑胶虫”污染的六孔板,每孔内有2ml培养液,向有污染的孔内分别加入0.5ml、1ml、2ml、3ml的新洁尔灭原液,边加边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最后他得出结论:新洁尔灭与水或培养基的比例为1:4时即可杀死“黑胶虫”。但是新洁尔灭对细胞的负面影响太大,比较珍贵的细胞培养最好不采用此方法。

5.国外关于黑胶虫的相关情况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5
 
在国外的生物论坛上也有很多人在讨论black dots 和black particle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黑胶虫。他们所描述black dots 和black particles的情况,基本上和国内论坛上相似。国外有人用实验证明black dots 或black particles 不是支原体,而在细菌范围内。基本过程如下:If the poster is concerned about mycoplasma, there are tests to identify them. One is a Hoechst dye staining technique to look for extranuclear DNA spots.Also, prepare a dry flame-fixed smear from another aliquot of the media (5-10 ul) and stain with crystal violet. See under microscope at high magnification if there is anything resembling bacteria. And by the way, estimate the size of the particles to be sure it is in the range of bacteria.

6总结

从前面关于黒胶虫的描述可以看出,人们遇到的黒胶虫并不都是一样的,有象细菌的、有象支原体的、有象原虫的、有象真菌的,还有象细胞碎片的。在国内个实验室的器材条件参差不齐,而且实验人员的操作质量也不尽相同,同一种现象也可能有些许差异,当用描述出来的现象的差异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所以很多人看到细胞被细菌污染了,不好处理,而却描述出来的现象和流传的黑胶虫类似,就会把培养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无法处理的黒胶虫污染,甚至可能说它发现的是真正的黑胶虫。这样的事情多了,黑胶虫就会人为的变种,象什么的都有。黑胶虫是否存在,还有待于科学的发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大部分人发现的“黒胶虫”并不是真正那个未知的黒胶虫,而是不很常见的细菌、真菌、原虫等微生物污染。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6
 

黑胶虫
开放分类: 生物

1、 黑胶虫概况:
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目前业内人士称其为“黑胶虫”。
黑胶虫到底是否为生物?这个一直是业内人士的疑惑。黑胶虫一般是存在血清里的,而血清通常是经过0.1μm滤膜过滤的,所以血清里不可能存在细菌、霉菌及支原体等微生物。如果说黑胶虫不是生物,它会不断增多,达到一定数量时会与细胞竞争性生长,与细胞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从而使得细胞营养不足而死亡。
不管对于黑胶虫的争论如何,但有几个是目前大家公认的:
① 与细胞竞争性生长,对细胞生长有不利影响。
② “黑胶虫”会增殖,增殖多时,视野下一大片都为“黑胶虫”。
③ “黑胶虫”与血清有关,与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
2、目前对“黑胶虫”的定论:有2种解释:
第一, 黑胶虫为生物。它是小于细菌的生物,直径小于0.1μm,大多国外血清中多见,可能是国外牛血清中含有的某种原虫。只要它是生物,那么在培养基中一定会对细胞有影响。
第二, 黑胶虫不是生物。国内的血清中,通常灭活之后都会有絮状沉淀出现,而黑胶虫出现时,所使用的血清被反复冻融过多次。所以推测,所谓的“黑胶虫”其实就是血清中的某些蛋白成分的物质,经过灭活之后丧失活性,在培养基中,镜检见到的运动其实是这些物质在溶液中做“布朗运动”。随着细胞消耗培养基,这些物质越来越多,最后细胞所用的营养消耗完,细胞容易死亡。
3、对于“黑胶虫”的处理方法:
首先,血清买回来灭活前冻融应逐级冻融,即按照-20℃——4℃完全融化后,再置入水浴中,与室温一起升高到56度,这样的目的是避免温度骤变,导致血清中的营养物质丧失活性。
第二,血清灭活后分装保存。按照每次用血清的量分装,尽量减少血清冻融的次数。分装时注意无菌。
第三,细胞培养时血清浓度稍大一些。通常细胞培养血清浓度为10%-15%,但如果血清冻融次数过多,那营养物质丧失活性,按15%的浓度配制事实上达不到15%的营养成分,故培养基配置时一般用18%-20%的血清。

这种黑胶虫,在国外称其为- 纳米细菌,现将我看到的一些资料转述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纳米细菌的发现
芬兰的一个科学家Ciftcioglu et al 在其细胞培养过程中, 发现在胎牛血清中存在一种直径50-500 nm的微粒; 这种颗粒物对伽玛射线具有很强的耐受性; 针对包括支原体在内的所有已知微生物的特异性检测实验均为阴性; 这种颗粒物在血琼脂培养基以及支原体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通常的细菌染色方法难以着色. 因此, Kajander判定这是一种新的微生物, 根据其体型微小并且栖息在血液中的特点, 将其命名为Nanobacterium sanguineum, 简称Nanobacteria, 中文译名纳米细菌, 并将菌种保存于德国微生物存储中心 (DSM No: 5819-5821, the German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Braunschweig, Germany).
2 纳米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2.1 纳米细菌——哺乳动物体内最小的细菌 细胞培养时所使用的血清通常采用过滤法达到无菌的目的, 通常采用直径0.1 μm的滤膜过滤除菌. Kajander研究发现, 0.1 μm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7
 
的滤膜过滤并不能有效地清除血清中的纳米细菌, 但是血清经过0.05 μm的滤膜过滤则能有效清除纳米细菌污染. 细胞培养条件下的纳米细菌经过0.2 μm的滤膜过滤后约有3%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滤膜, 而在加压过滤的情况下, 约有50%的纳米细菌可以通过0.2 μm的滤膜. 刚刚经过过滤的纳米细菌在相差显微镜下无法发现, 但在不含血清添加剂的细胞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 即可以用相差显微镜观测到. 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 纳米细菌的平均直径为200 nm, 而子代纳米细菌的最小直径仅50 nm. 传统的观点认为, 只有当细胞直径在不低于140 nm时, 才能维持其最基本的新陈代谢. Kajander认为, 纳米细菌可能是地球形成早期、在原始大气条件下的一种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因此不能用衡量已经经过几十亿年进化的生命形式的观点去衡量这种古老的生命形式, 并且推测, 纳米细菌遭受不良因素的侵害后可以形成许多的体形微小的碎片, 并将其释放到环境中, 每一个碎片都可能携带部分遗传信息, 在特定条件下, 这些"基本"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群落, 当足够数量的"基本"颗粒提供完整的遗传信息时, 则可以形成新的纳米细菌.
2.2 纳米细菌缓慢的增殖周期
微生物学家通常是通过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培养, 进而了解该种微生物的特性. 然而, 并非每种微生物都是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我们并不清楚, 其生存环境以及是否与其他微生物存在共生关系我们并不十分了解. 纳米细菌就是一种对生长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微生物, 其新陈代谢率极为缓慢, 仅为普通细菌的1/10 000. 研究发现, 纳米细菌主要利用环境中的氨基酸而不是葡萄糖来提供能量,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以及精氨酸均可被其利用. 在37 ℃有50-10 mL/L的二氧化碳及900-950 mL/L的空气存在的潮湿环境下, 并且在含有100 mL/L胎牛血清和适量谷氨酰胺的pH值7.4的细胞培养基中, 纳米细菌能够缓慢生长, 平均倍增时间为3 d,而在无血清的细胞培养基中, 其增殖速度变慢, 细菌倍增时间可延长至5-6 d, 在添加适量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一种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或N3(纳米细菌培养上清的超滤液)的条件下, 其增殖速度加快, 倍增时间可缩短至0.6-1 d. 在有促纳米细菌生长因子BGF存在的条件下, 纳米细菌甚至可以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 并形成直径l mm大小的细菌集落.
2.3 纳米细菌独特的生物矿化现象
当在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被转移至不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时 (DMEM或RPMI-1640), 在1 a之内就可以观察到纳米细菌出现贴壁现象, 在1 wk之内, 就可以在纳米细菌的周围形成几微米厚的生物被膜 (biofilm), 并且紧紧贴附于培养瓶底部, 而纳米细菌栖息其中(这与在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纳米细菌的形态明显不同), 此时其大小接近于一个酵母细胞, 2-3 wk以后, 由于生物被膜的增厚, 其直径已近似于一个红细胞的大小. 用EDX法对这种生物被膜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 显示其钙磷的峰值与羟基磷灰石极其相似, 电子显微镜观察以及傅立叶转换红外频谱(fourier transform IR spectroscopy, FTIR)分析显示其主要成分为碳酸羟基磷灰石(carbonate hydroxyapatite), 而且,不论在有无血清作为添加剂的情况下, 都可以见到这种被羟基磷灰石包绕的纳米细菌, 这种情况甚至可以在处于分裂期的纳米细菌中见到. 纳米细菌并不产生尿激酶和碱性磷酸酶, 并且即便经过长达数周的培养, 其培养基的pH值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一直稳定在7.4左右, 这表明在纳米细菌细胞膜表面所生成的羟基磷灰石结晶是源自于生物大分子的, 即生物矿化现象, 而并非是由于pH值改变所导致的简单的物理结晶现象.纳米细菌利用培养体系中的钙、磷合成羟基磷灰石作为其生物被膜的主要成分, 这种生物矿化过程受到生长环境中某些因素的调控, 从而使其呈现不同的外观, 如羟基磷灰石形、细菌被膜形、沙粒形、结石形和类似肿瘤的外形. (这也许就是国内的一些研究者们认为其是一些磷酸盐类的无机物的部分原因吧!)。在含有新鲜血清的培养基中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程度较轻微, 这是由于血清中含有强效羟基磷灰石合成抑制因子, 骨钙素 (osteocalcin) 和胎球蛋白(fetuin), 由于这些抑制蛋白的存在, 所以在有血清存在的情况下, 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作用受到明显抑制. 当血清浓度降低时, 纳米细菌的生物矿化现象增强, 在不含血清的培养体系中, 生物矿化现象剧烈而迅速. 尽管改良的Loeffler固体培养基中含有750 mL/L血清成分, 但血清蛋白成分在灭菌过程中受到破坏, 所以在此培养基中的纳米细菌的矿化作用并不受抑制, 在此培养基中生长的纳米细菌其菌落直径可达1-5 mm. 另外, 当有乙二胺四乙酸(EDTA)存在时, 纳米细菌的生物现象会受到明显的抑制.由于矿化生物被膜的保护作用以及极其缓慢的新陈代谢率, 使纳米细菌能够耐受各种不利的物理条件和化学损伤因素以及多种抗生素的打击.
顶部
kulee[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1
精华 0
积分 615
帖子 84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12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8
 
2.4纳米细菌的检测方法 由于纳米细菌在标准微生物培养基中无法生长, 并且即便是在最适宜其生长的细胞培养环境中, 纳米细菌的生长也极为缓慢, 其新陈代谢率仅为普通细菌的万分之一, 这使得许多基于检测细菌新陈代谢的微生物学方法无法检测纳米细菌的存在. 由于纳米细菌难以用传统的火焰法和乙醇法固定, 并且大多数染料无法穿透其细胞壁, 而且不能用普通显微镜对其进行观察, 因此常规的细菌学染色法并不能检测到纳米细菌的存在. 通过Kajander et al 的研究, 发现70℃干烤10 min, 可以将其有效固定; 另外, 用茜素红S、刚果红以及硝酸银染料可以使纳米细菌着色; 而培养状态下的纳米细菌可以在放大400倍的相差显微镜下清晰地观察其生长情况; 用DNA荧光染料 (Dapi或Hoechst) 按普通细菌DNA染色的条件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均不成功, 而当按照线粒体DNA以及病毒DNA染色条件, 对纳米细菌DNA进行染色时, 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特征性的荧光; 用纳米细菌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也可以清晰地显示纳米细菌的存在;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经过负染的纳米细菌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80-350 nm大小、单独或聚集成簇的纳米细菌以及其表面的生物被膜(biofilm)结构; 而用透射电镜对纳米细菌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 可以清晰的显示其内部结构。
顶部
131415[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4126
精华 0
积分 565
帖子 789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4798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0-6
状态 离线
9
 

谢谢楼上的详细介绍,但有一点想探讨一下:
在黑胶虫的描述中,“在细胞培养的时候,有时会在400倍显微镜下看到小黑点在动,小黑点有时呈点状,有时呈小的片状,运动形式为在原地振动(类似布朗运动),这种小黑点既不是细菌、霉菌,也不是支原体(我们曾经请周守长用血平板培养过,没有菌落出现)”。
我养细胞均观察过黑胶虫污染和支原体污染,有些体会。黑胶虫要在高倍镜下400×可见象蝌蚪一样到处乱串,严重时看见密密麻麻的呈无规则运动,培养液也不浑浊。
而支原体在100×就可见,呈暗色微小颗粒位于细胞表面和细胞之间,有类似布朗的表现。支原体与细胞破碎后溢出的细胞内容物线粒体等相似。一些情况下细胞病理变化不显著,细小变化也可由于传代、换液而缓解,但支原体生长迅速时,可见贴壁性质的细胞呈大片死亡,大片漂浮,且与正贴壁细胞相连。
顶部
jujuba[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9697
精华 0
积分 612
帖子 903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5331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2-14
状态 离线
10
 

支原体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