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借科技播洒“及时雨”

4月的云南,焦渴依旧。一口104.5米深井的出水,由于采用了先进的钻探技术,整个打井过程仅用了19个小时,创造了云南打井速度最快纪录。

  旱情略有缓解,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仍奋战在云南抗旱一线,他们用科技和智慧,为旱区洒下“及时雨”。

  科学找水,快速钻进——

  1至2天可打百米深井

  不久前,中国地质科学院工艺研究所组织的抗旱找水打井突击队,在曲靖市马龙县旧县镇下袜度村钻探的一口深井开始出水,日出水100立方米,当地1400多名村民的饮水困难问题因此得以解决。这是国土资源部支援云南抗旱地下找水的第一口出水井,井深104.5米,整个打井过程仅用了19个小时,创造了云南打井速度最快纪录。

  在此之前,云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实施的两个暗河提水工程也实现成功提水,日提水600余立方米,可有效缓解5300余人和1000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

  云南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发育区,同时分布有连片的红层碎屑沉积地层,地下水的分布以埋藏较复杂的岩溶水和赋存较浅的红层风化裂隙水、构造裂隙水为主。受特殊的地质环境和地层条件限制,地下水的埋藏不均匀,找水难度大。加之持续大旱,在已十分缺水的地区采用普通的水制泥浆钻井技术,势必加重当地用水负担。

  为解决这些问题,国土资源部带来了目前国内外有效、先进的多种物探找水技术,包括直流电阻率法、音频大地电场法、核磁共振法、探地雷达法等,为准确确定井位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当地的地质条件,各种方法因地制宜进行组合,通过综合信息分析来推断地下水的分布状态。

  钻探技术上,针对缺水地区急需快速成井的实际,采用了先进的空气潜孔锤钻进技术,将压缩空气既作为碎岩能量,又作为冲洗介质,利用气动钻头对岩层的冲击来实现快速钻进。钻进脆性岩石效率高,钻进不用水,不用洗井,一口百米井所需钻进时间仅1至2天,可有效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拉水打钻成本高、效率低、施工时间长等问题。

  由于空气潜孔锤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广泛应用,国内钻机数量有限,为提高效率,国土资源部调集了27套空气潜孔锤钻机支援西南抗旱。

  多点观测,滚动播报——

  气象预报带来“及时雨”

  “每天早上8点多,我们的旱情监测评估系统就会根据收到的观测数据,自动生成干旱监测图,为国家气象局和相关政府部门分析、决策提供参考。”云南省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彭贵芬说。

  125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300多个乡镇自动气象站、6部多普勒新一代天气雷达……遍布云南全省的先进气象观测设备,借助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使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在20分钟内就能全部汇总到省气象台;自动气象站每小时一次将观测数据自动发送到省级服务器上。

  云南省气候中心副主任王学锋介绍说,今年抗旱期间,云南省气象部门充分利用“云南省气候业务平台”上新开发的技术产品,进行短期气候预测。“短期气候预测过去是每月发布一次,从2月15日起,云南省气候中心在每月中旬增加了一次滚动气候预测。”

  气候预测结果主要提供给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而72小时以内的天气预报则通过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大众传媒等途径,及时向公众发布。

  连续干旱使云南森林防火形势异常严峻,云南气象部门加强了卫星遥感监测产品的应用,发现热点及时报告,发现火情跟踪监测,及时发布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和森林火险气象趋势预测,为林业部门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预报产品专题服务。

  短短一周,云南就开展了近1800点次人工增雨作业,全省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大雨。降雨过后,云南125个气象站中,特旱减少了57站。“‘云南人工增雨数值模式产品应用系统’的运用,为增雨条件判识提供了新的参考。”云南省气象局科技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搞人工增雨,主要依据天气预报,看有没有适合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条件,而对于诸如云顶温度、云水和过冷云水总量的预报等其他判识信息还比较少。”该负责人介绍说,“现在工作人员判断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的条件更加丰富,提高了科技水平和作业效率。”

  无水育秧,节水灌溉——

  旱地里培养“希望种子”

  “干旱会影响马铃薯出苗,在播种时采取抗旱播种技术或适时晚播,有助于减轻苗期干旱压力。”云南省农科院近日派出专家组,来到会泽县大桥乡,对100余名村民进行大春马铃薯抗旱丰产栽培技术现场培训。

  春耕在即,损失了小春收入的农民群众再也耽搁不起了。云南省农业部门、科研院所,纷纷安排专家深入生产一线,查旱情、查土壤墒情、查病虫情,指导农民科学抗旱。

  水稻作为云南第一大粮食作物,是云南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受干旱影响,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面临着缺水育秧、不能按时栽插和无水栽秧等突出问题。

  “旱育秧、水田旱整、覆膜移栽、旱直播、节水灌溉、水改旱等技术在水稻抗旱减灾中能发挥较大作用。”刚从田间回来的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副研究员杨从党一口气说。在干旱缺水的情况下,旱育秧技术育秧过程不需保持水层,不放塘库的水也能育苗,秧苗移栽后耐旱能力显著高于水育秧。目前,云南农科院正在旱区大力推广旱育稀播育秧技术。

  茶叶是云南的特色农产品。受干旱影响,今年云南春茶减产了3成。云南茶叶专家张俊说,“目前,在茶叶主产区,专家们正引导农民给茶树铺草,降低地温,将水保在根部;及时修剪枯枝,促使茶树萌发新叶。茶树怕霜冻,过去我们在抗寒品种的研发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现在,我们要加大对抗旱品种选育的支持力度。”

  云南省农业厅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引导农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力争全省129个县(市、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4000万亩以上,比上年增加600万亩;通过组装生物、物理、化学防治技术,重点加强对水稻稻瘟病、稻飞虱、玉米灰斑病和玉米螟等病虫害的防控,力争将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内。

  大旱也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云南省农科院副院长范源洪认为,农业科技抗旱不能只顾眼前,更应注重长效机制建设。同时,要建立完善科技应急处突机制,在病虫害、干旱、洪涝、霜冻等灾害应急服务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