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菇农种菇也“低碳”茭白叶变废为宝

 3月25日早上6时多,磐安县冷水镇小章村村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村口的晒场上堆满一垛垛从桑树上修剪下来的桑枝条,村民们忙着将桑枝条用碾碎机碾成木屑用做种菇的培养基。刚刚到镇上卖完菇回村的陈文斌笑呵呵地说,用桑枝条种菇,变废为宝不说,产量还比以前提高了20%。

  磐安是全国最大的鲜菇集散地,由于种菇用的培养基主要为阔叶树木屑,曾对当地的阔叶林资源造成一定破坏。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该县香菇种植受原料限制出现大幅萎缩。为此,磐安县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购进车木加工厂的废弃边角料加工木屑作为种菇培养基。同时,成功推广培养基两次使用的栽培技术,将种了杏鲍菇后的菌棒加工后重新种香菇。将桑枝条、茭白叶、玉米秆等农作物废弃物变废为宝用来种菇,是该县最新推出的又一循环农业新模式,可以有效破解该县香菇产业发展的资源困扰。

  冷水镇小章村是磐安县蚕桑生产专业村,又是冷水镇香菇种植重点村,全村145户农户,有110多户既养蚕又种菇。以往一年两度剪下的桑枝条大多拿回家当柴火,随着煤气灶走进农家,桑枝条就丢弃田间地头,农村环境因此受到了很大影响。从去年开始,该县农业局技术员在该村进行利用桑枝条种菇试验获得成功。村民陶文忠去年种了8000袋以桑枝条为主要原料的杏鲍菇,比以往用灌木种菇提高了产量不说,由于出的菇个头匀称,达到出口菇标准比例高,每公斤售价提高一元。

  目前,磐安全县共有桑树4000亩,每亩一年两次可修剪桑枝条1000公斤,总计4000吨。该县农业局食用菌生产办公室生产科长李强测算,如果全部利用,可减少砍伐阔叶林2000立方米,种菇600多万袋,按近年来杏鲍菇的最低行情计算,全县菇农可增收1800多万元。

  在磐安,成为菇农“香饽饽”的不光是桑枝条,一度被废弃在田头或直接焚烧在地里作肥料的茭白叶、玉米秸秆也成了当地菇农种植“大球盖菇”的好原料。在冬闲地里铺上茭白叶或玉米秸秆,植入菌丝,上面再铺上稻草,栽培工艺简单得如种青菜、萝卜的“大球盖菇”,大大减轻了种菇的劳动强度。尚湖镇下溪滩村村民陈惠高采用“茭白加大球盖菇”模式种了3亩多“大球盖菇”,只有50天就可出菇,使冬闲田充分得到利用,亩产高达1200公斤。他说:“没想到用丢弃的茭白叶种菇,收益还超过了茭白。拿种了两次菇的废菌棒作肥料,茭白产量高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