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或有助精神疾病治疗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唐一源教授发表文章,提出了短时间冥想训练在提高注意力和自控能力的重要作用,之后其研究组又陆续发表文章,报道了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近期这一研究组又再次发表题为“Mechanisms of white matter changes induced by meditation”的文章,指出了冥想(整体身心调节法,Integrative Body-Mind Training, IBMT)对大脑参与自我调节区域的前区扣带皮质的影响,这也许用于某些精神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表明情绪上的改善与轴突密度增加有关,这将促进大脑更多的信号连接,以及髓鞘的扩展。

前区扣带皮质(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活性的损伤将会导致注意力缺陷,老年痴呆,抑郁症,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许多失序症。

整体身心调节法IBMT起源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与其它形式冥想不同,这种调节方法依赖于高度认知与机体精神环境的平衡,在2010年,唐教授作为俄勒冈大学访问教授,与俄勒冈大学心理系教授Michael Posner首次报道了基于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与行为调节相关的脑连接的积极结构变化。那项研究是在俄勒冈大学神经成像中心完成,有45位俄勒冈大学本科生参与了研究。

而这项最新研究则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68位大连理工大学的本科生参与研究,他们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获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指出参与四周时间的,整体身心调节法IBMT,可能引发大脑前区扣带皮质的有益变化,这说明这种方法可能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特定精神疾病。

在之前的研究中,唐教授研究组通过随机指派的5天的冥想训练组(身体和思想合一的训练方法)与进行放松训练的对照组相比,发现前者其注意力和压力控制力明显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