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产业期待穿越“峡谷”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当前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事情“看上去很美”,具体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正在研制的海洋药物不少,但是真正产业化的成药少之又少。掘金生物医药产业,首先要穿越一条危险的峡谷——科研成果转化。


穿越“危险峡谷”


  科研成果转化难,已成为公认的难题。有中科院院士曾指出,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


  放眼海洋生物医药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难度更大。“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一个创新型药物从研发到最终被批准上市,整个过程需要十几年的时间,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征十分明显。而高投入却未必赢来高回报,有的药品研发出来却无法通过认证,或者投放市场后反应冷淡,巨额投入只好‘打水漂’。 ”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王加斌说。


  业内人士表示,假如能够顺利穿越研发、审批、市场这条幽长的峡谷,经受住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考验,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的回报将十分丰厚。但实际情况呢?由于转化能力薄弱,目前国产的生物技术药物大多以仿制药为主。而跨国药企却可依靠专利保护,在我国市场上维持着巨大利润。


  新城怡岛路112号,即使经过海中洲新生药业有限公司的门前,你可能也不会留意。作为全市屈指可数的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类企业,没有阔气的门面,没有耀眼的招牌,海中洲新生药业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面对风险巨大的医药企业发展前景,是什么支撑着这家研发类企业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海中洲新生药业科学总监汪爱今说,抗癌药物是目前全球新药研究开发领域中最热门和投资最多的,只要掌握了能够攻克医学难题的核心技术,就不愁自己的药卖不出去。


  “我们一直在坚持抗癌药物核心技术研究,已申请了三项国际专利。核心技术是克服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的关键,也是一个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财富金矿。 ”汪爱今说。


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转化


  2011年8月,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申报的“鳀鱼高值化利用的技术集成中试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被列入2011年度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并获得了60万元的经费支持。


  该项目围绕鱼油精炼、蛋白水解物系列风味制品和功能性鱼蛋白粉研制及开发的主旨设计进行,通过现代生物工程、酶工程、生物化工、分子蒸馏技术等海洋生物制品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技术,将鳀鱼经过预处理、酶水解和生化技术手段,获得高纯度、高附加值的多种新产品,实现产业利润最大化。


  时隔半年,兴业集团又通过分子嫁接的方式加紧研究第三代鱼油产品,并取得显著进展。从生产出第一代乙脂鱼油,到第二代甘脂鱼油,再到研发第三代新型鱼油,兴业集团鱼油生产的产业化道路越走越宽。兴业集团研发部部长秦乾安说,兴业鱼油研发的每一步都与集团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密不可分。


  早在2006年年底,兴业集团就成立了研发中心,如今已拥有30余名专业研究人员。研发中心与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企业为高校海洋生物专业相关人才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高等院校则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010年,以浙江兴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省内多家海洋水产骨干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组建了“浙江省海洋水产加工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该联盟从海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研究、海产品质量安全与控制技术研究、海洋产品营养和功能食品开发技术研究三方面,开展海洋水产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后,相关企业经常举行技术交流会。或汇总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邀请国内外海洋领域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海洋生物产业的良好发展。 ”秦乾安说。


  业内人士认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仅凭个人或企业很难做好。政府部门应在创新激励、征税环节、市场辅导上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入对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