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生物燃料乙醇竞赛全面提速

夜间,疾驰在东北的苍茫大地,路边多处可见火光与浓烟冲天。

    这田间地头燃烧的,就是废弃的农作物秸秆。很多农民或许不曾料到,奔驰的汽车与焚烧的秸秆这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就在几年之后,将发生紧密联系——秸秆将变成汽油。

    对于中粮集团总裁助理、生化能源事业部总经理岳国君而言,这正是他的梦想。从黑龙江华润酒精厂到中粮集团,他一直从事生物燃料乙醇事业。从玉米制乙醇到秸秆制乙醇,短短数年间,折射的是中国生物燃料的命运转折。“中粮集团将是中国生物燃料乙醇的主要提供者和领导者,我们目前的研发重点之一就是纤维素制乙醇”,岳国君表示。

    “纤维素制乙醇将是日后中国生物燃料发展的最重要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熊必琳告诉《中国投资》。在国务院部门“三定”方案出台之前,熊必琳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副司长,牵头协调了支持生物燃料发展的多项工作。“我们要掌握纤维素制乙醇的核心技术,在这个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大定点企业争相上马

    我国生物燃料乙醇发展秉持“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由几年前大面积发展玉米乙醇,转向支持发展以木薯、红薯、甜高粱等非粮作物制乙醇,并且积极推进纤维素制乙醇的试点工作。

    按照《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10年,中国将增加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万吨,总利用量为300万吨。到2020年,生物燃料乙醇年利用量将达到1000万吨。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认为,传统非粮作物作为乙醇原料比较竞争优势不明显,其原料供应存在风险,受到价格上涨、供给季节性、种植结构调整等多种因素制约,是刚性需求对应柔性供给。而我国秸秆、林业废弃物等富含纤维素,每年可利用量达到6亿吨。因此,纤维素制乙醇是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

    任东明的看法得到岳国君的佐证:“2007年,我们在广西北海投资达13亿元、年产20万吨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已经投产。但是原料来源问题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同时木薯价格的迅速提高也为木薯乙醇项目的扩建增加了难度”。

    他认为:“倘若不能寻找到足够的、新的非粮作物,2020年1000万吨燃料乙醇年利用量这个目标对中国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中粮集团在中国生物燃料乙醇领域是四分天下有其三,控股和参股了国家燃料乙醇定点生产企业3家,包括黑龙江华润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以及丰原生化。

    岳国君告诉记者:“中粮集团早把眼光放在了纤维素制乙醇身上,在纤维素乙醇项目上已经取得了较快进展。到目前为止,中粮集团已经拥有36项燃料乙醇方面的专利,其中,和纤维素乙醇相关的有14项”。

    早在2006年4月,中粮集团就与丹麦诺维信公司合作,在黑龙江肇东建立了年产500吨的纤维素乙醇中试装置,目前这个装置运行良好。岳国君透露:“我们打算今年底开工建设年产1万吨的工业设施,如果效果良好,未来打算扩大生产规模”。

    事实上,除中粮集团在黑龙江肇东的纤维素制乙醇试点外,中粮旗下的丰原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公司以及由中石油控股的河南天冠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都纷纷在进行纤维素制乙醇的试验工作,目前均已有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