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版图重塑 中国何去何从

  在6月28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军事科学院少将、研究员姜春良指出,世界石油版图正在被重塑。他指出,重塑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南北美洲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油砂、美国的页岩气、墨西哥湾的深海油气、巴西的深海油气、委内瑞拉的重油资源的开发加速。

  无独有偶,6月26日在北京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也体现了类似说法。在年鉴中,BP称,美国石油生产的显著转变成为石油供应演变的重要环节。油价高涨和天然气价格走低促使美国的钻探活动重心从天然气转向石油,并把页岩气生产技术应用到石油开采中,这使得美国连续3年成为非石油输出国组织中石油产量涨幅最大的国家。该年鉴也显示,在已探明石油储量排名中,委内瑞拉超过沙特排名第一,加拿大位列第三。

  西半球油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增加甚至满足能源自给之需将给全球能源格局、地缘能源政治带来重大影响。

  长久以来,美国的能源供应目标被设定为:从美国附近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而非从遥远的动荡地区获取。这也成了自尼克松以来美国历任总统追逐的方向。如今,这个目标正在多方的预测中接近现实。

  美国政界做出了能源可以高枕无忧的姿态。美国国务院负责能源事务的官员卡洛斯·帕斯夸尔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长期以来,美国切实而严峻的担心是中东出现乱局会影响美国的能源供应,而如今,美国的能源自给程度提高,这样的担心不再有了。”

  前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罗杰·奥特曼日前在媒体撰稿称,西半球非常规油气资源的新发现将改写全球政治,推动全球政治秩序重组。

  6月27日,《华尔街日报》刊发的文章更是给这个重组过程列出了时间表:在2020年以前,美国对中东的依赖会减半,在2035年将完全摆脱中东的石油。文中称,美国能源摆脱“中东瘾”的主要原因是,西半球新的石油资源的快速增长和石油需求的减少。

  美国能源信息署也不遗余力地宣传美国能源自给率提高的信息,该机构预测称,到2020年美国原油需求的一半将为本国生产,原油消耗的82%将来自西半球。

  国际能源署今年也曾发布报告称,美国庞大的页岩储量开始重塑全球能源市场格局:不计欧佩克成员国和前苏联加盟共和国,过去3年全球石油产量的净增长全部来自美国。

  美国的金融机构也发布报告,奏响北美能源自给高歌。花旗银行在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油气产量已经让北美成了“新中东”。

  西半球的能源自给,美国的能源独立在各种预测中都已迫近。那么,这会给同为能源消费大国的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美国能源进口量下降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耗量正在增加。姜春良指出,亚太地区将长期依赖中东的能源供应,其中,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最为迫切,这将是长期的现象。他还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能成为能源消费第一大国,而美国可能成为能源生产第一大国。

  罗杰·奥特曼也直言,在西半球油气发现推动的重组过程中,中国将受到很大影响。中国的石油日进口量预计将从400万桶增至1200万桶。中国80%的能源需求可能最终不得不依靠进口。但中国已是中东和非洲石油的最大客户,这些地区一直不稳定,中国将承受美国留下的脆弱性。

  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BP2030世界能源展望》也阐述了类似观点。报告称,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将超过国内供应,到2030年中国将不得不进口80%的石油和42%的天然气。那时,全球地缘政治平衡可能将受到巨大影响,中国将不得不像美国现在担忧中东石油供应中断一样受困于进口石油的波动,中国需要在寻找中东石油出口的稳定和自由流动中付出代价。能源安全的话题将越来越成为东方国家关注的重点。

  西半球尤其是美国能源自给率上升,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体现在,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进口国,其自给率提高后释放出来了更多市场空间。能源出口国会寻找美国之外的新市场,这样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市场上,中国有了更多选择。

  挑战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对中国的制造业来说,美国正经历着再工业化,期间能源的成本优势已经显现。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需要进口的能源和矿产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的成本优势正在丧失。其次,美国天然气的发展正在优化其能源结构。天然气是相对清洁的能源方式,随之而来的将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美国承受的国际舆论压力或将转移给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