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增长须避免政策刺激“后遗症”

近日,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中国经济仍然有可能实现软着陆,但回调过度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专家指出,随着经济持续下行压力的加大,稳增长再次成为政府调控经济的重点。但在稳增长的同时,也要提前防泡沫,必须对刺激政策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避免留下“后遗症”。

  在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把“稳增长”放在更重要位置目标的决策后,一系列保障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也应声落地。具体来看,除了有近3年半来首次降息的“大动作”之外,还包括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以及出台节能型家电购买激励政策等。

  “目前的‘稳增长’宏观调控基调是在综合多方面因素后推出的经济目标。”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马遥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马遥表示,首先,国际经济环境极其复杂,特别是欧债危机的持续升温和蔓延对我国出口打击特别大;其次,国内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时间上与经济周期处于缓慢复苏阶段重合,使中国经济面临多重压力;最后,“稳增长”基调有存在的合理性,对维持社会稳定、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作用很大。

  然而,一系列刺激政策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政策刺激后遗症的担忧。

  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迅速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一方面,4万亿投资在提振市场信心、扩大内需、减少失业以及加强经济社会薄弱环节等方面都发挥了较大作用;一方面,大规模投资以及货币宽松等带来的不良后果也逐渐显露,引发了通货膨胀、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泡沫、银行不良贷款增加,以及政府债务增加等后遗症。

  钢铁业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当时刺激方案出台后,中国的钢材需求连同铁矿石价格和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同时出现飙升,但是那种阵发性的需求却给行业留下产能过剩的“后遗症”。

  再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例来看,2008上半年,地方债务总量仅为1.7万亿,3年多时间里,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和巨额债务的压力下,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急速膨胀,而其中银行业承担了大部分的融资责任。

  “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确实面临两难的抉择。一方面,加大对经济的刺激力度必然会受到反噬,更多后遗症可能会爆发;另一方面,不对经济进行刺激,又担心回调过度,也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政府正在研究其他更加温和的政策方案,比如针对企业进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的增长活力也是一个平衡的办法。”马遥说。

  此外,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小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沿着创造有效需求增长的思路,配套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把稳增长、调结构包括防通胀充分结合起来,既能使经济发展消除近忧,也能消除远虑。

  显然,在稳增长的同时,也要提前防泡沫。马遥表示,避免留下后遗症必须对刺激政策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一是进行有针对性的刺激政策,不可像过去推出一揽子的货币和财政刺激计划,做到具体目标具体刺激;二是严格执行推出的刺激计划,地方政府要同中央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三是仔细总结刺激政策所得出的效果,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滚动式刺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