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是废医验药,还是废医废药?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是废医验药,还是废医废药?

实验技术[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2583
精华 8
积分 2566
帖子 599
信誉分 136
可用分 2914
专家分 725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8-3-25
状态 离线
1
 

是废医验药,还是废医废药?

中药方剂就不能防治流感吗!

当前甲型流感流行之际,一些卫生机构发布了若干预防的中药方子,这是卫生部门有所作为的措施之一,期间社会媒体也会参杂一些因利益而夸大的操作,这并不为怪,但新语丝对这些中药方子一片反对声,文字中充满着各种冷嘲热讽,打击挖苦的语句。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中医都是骗子,中药也理所当然都成了骗人钱财的假药了,病毒是新出现的,中医怎么会认得!所以中药肯定是骗人的。这样的过激反应又不得不使人反思,这究竟是为了什么?既然病毒是新的,那西药就能事先认得病毒了吗?新疫苗还没有产生出来,达菲是老药为什么会认得新病毒呢!当前北美起因的流感病毒是因抗原变异而人们普遍易感,但它还是流感病毒,诱发的是流行性感冒,是人类的常见疾病,中西医生都很熟悉,以往的防治经验为什么不能应用呢?公布的中医方子是预防流行性感冒的,人们对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了是否发病、发病的轻重却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个人都要病一场的。疾病过程是病毒与机体免疫系统双方矛盾冲突与平衡的结果,不能只见病毒不见人的内在因素。一个显性感染者背后必定有基数更大的隐性感染和亚临床感染者,我们人为地努力去扩大这个基数提高人体对疾病的防御能力不也是一种良策吗!

当然我无权也无意去评论这些方子,但我相信这些方子以前是用过的,是有一定效果的经验之作。我记得以往时疫(某些传染病)来临时,学校熬一大锅中药汤让每个学生喝一碗,花小钱防患于未然(当然要无害),这一类事有什么可指责与贬低的;就如过一条冰河前是喝一口烈酒来御寒还是有帮助的(当然一口酒就倒下的人例外),这与用现代生物医学技术研制新的疫苗的措施并没有任何冲突,为什么要极力诋毁与反对呢?凡是中医提出的就反对,与“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就反对“一样,这样的思维方式也太简单了。中药确实大部分没有做过动物实验,但中药是实践中产生的,是以人体作实验为代价得来的。这是非常不人道的可怕的事,但我们能责备历史责备古人不科学吗?一些成熟的方剂经过百年以上的积累与改进,实践中有药效而未发现毒性,能因没有动物实验否定吗?(不要举那些能起死回阳的灵丹妙药等中医神话来反驳,没人真的信。)虽然中药中出现了关木通这样的慢性中毒事件,现在认识了已经纠正,但不能以一废百,轻易否定一项广泛而悠久的医学实践。动物实验是必要的,是今天研究药物必须做的,很多经过动物实验进入人体Ⅰ、Ⅱ、Ⅲ期临床的药物被大量否定,表明动物与人也还有区别,科学的方法是先动物后人体,让动物先为人作可能的牺牲,但最终还是以人的结果为依据。对于前人已经从人身上得来的经验方子该怎么办呢?不加分析就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把流感的可能性说得很严重,又不能用中药只能用达菲,这样的思维动机难免让人疑心。

片面地分析以否定中药方剂是不科学的

中药方剂中一般包含几味或几十味药,又各有各的剂量,看起来很复杂,中药本身是个实践的过程,是按民间长期的经验积累(或不科学地推测),哪些药味可能治什么症候,试用看效果,方剂中的药味必定是根据效果逐步增加的,必定有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古人也逐渐懂得药味相加药性会发生变化的道理,所以中药中也有个药味相生相克的原则,成熟的方剂都有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可指责的只是古人限于认识拿病人作试验了。有的方剂太复杂不可思议,中间可能有玄的成分,但也可能有科学的成分,小时侯我见人把一种昆虫(后来知道是斑蝥)放到鸡蛋里煮着吃治癌,还看见中药里有亮晶晶的石头(后来知道是方解石),实在想不通,鸡蛋我们经常吃,怎么能治病,石头又煮不烂,怎么能当药,上大学懂点科学了才知道,蛋白质能解毒,方解石有吸附功能,古人用这些方法不一定知道原理,但就是按现在的科技水平分析,有些还是有科学道理的,有些中药的制作过程是如此复杂、精细与烦琐,也应该说是长期实践总结而来的,不能说全都是故弄玄虚吧。

新语丝上的有关科普文章基本上把目前临床常用的方剂都评论了一遍,把每一个方剂中的各种成分查找文献分析一遍,然后指出其中若干成分对机体有什么样的毒性作用,以此提醒读者提防,看起来是有根有据,但实际上这种机械的孤立的片面地对中药方剂的分析方法是极不负责任的。第一说明作者不了解成药过程和药理学,包括中药与西药,第二极易误导普通没有药理知识的读者。因为对于任何一种药物来说,都有个药效的问题,但是绝大部分人不知道药还有一个剂量依赖曲线和一个中毒剂量,前者表明一种药物既然有效力就一定与剂量有关,后者说明效力强到一定程度超过机体的耐受限度就成毒力了。这是每一个药物的基本特征。所以药理学资料中,必定有药效学研究材料,包括剂量与疗程;也必定有急性毒理学和慢性毒理学研究材料。药效剂量与中毒剂量差距越大,这种药就越安全,有的药这种差距很小,医生用起来是非常小心,需要在严密观察下使用。如砒霜(砷剂)自古以来就知是剧毒药物,但现在砷剂的剂量与剂型用得得当能成功地治疗白血病,这是药与毒之间最严峻的辨证事例之一。还有一个不是每种药都有的副作用问题,用的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掌握的。是药三分毒那是不了解药性的一般人的口头话,专业人员都很清楚一种药用得恰当是效力,用得不恰当就是毒力,药用错了或剂量错了都是医疗事故,因此忽视方剂中药味的剂量与疗程而谈毒性作用是以不科学的手段误导读者。医务工作是个专业性与责任性很强的工作,不然还要医生这门职业干什么,“看病不如求己”这样的文学语言且非成了科学!只是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下人们觉得太容易上当,医患间处于一种互不信任状态,这样的书才暂时得到热销,不少人看了并不当真,生了病还是要找信得过的医生。医生并不生产药品,合格的医生就是用药得当并且用量准确。


顶部
实验技术[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2583
精华 8
积分 2566
帖子 599
信誉分 136
可用分 2914
专家分 725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08-3-25
状态 离线
2
 
评论中药方剂不能省略制作过程

更重要的是这些评价方剂的科普文章内容中,都是孤立地分析方剂中的药味,而漠视了各味药在成药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古人都知道两种不同的药放在一起煮煮可能会发生药性的改变,现代药物也都是各种原料剂加在一起“蒸蒸煮煮”生产的,那么这位文章的作者怎么不把现代药物(西药)的原料也查查文献分析科普一下呢。现代药物的生产场所与最后的制剂场所一般都是分开两地的,就是防止原料药的毒性污染成品药。所以说不能以原料药的毒性来评论成品药。立场决定思维,抱着要否定一件事物的态度,必定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是不公正的。这位作者在介绍达菲时说茴香中有致癌成分,也介绍了另一些方剂中的成分有致癌成分,这也是一种很不科学分析;肿瘤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外因为辅,致癌物质也有刺激剂量与持续时间的问题,以一种很低的“概率”去排斥一件物品是不理性的。有人说腌蜡制品有致癌作用,现代超市里一年四季有售的;霉变制品也有致癌作用,西方国家超市有售霉变奶酪制品的,岂不又有害人之嫌。

我不是在这里力挺中药方剂,但在从事的工作中知道今天该如何研究一种药物,我不懂方剂学,但看过新语丝上分析方剂的科普博文,从而也就更多地了解中药方剂,看后觉得这样的分析很不“科学”。在现代科技文明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对中药进行开发研究,从良莠混杂的“草堆”中发掘一些闪光的东西;特别是中药的方剂,因为方剂的产生过程内含复杂的加工因素,含有新药生成的意义,最后的成药已经脱离了各味原药的概念可能具有了新的成分极其性能。方剂中也很可能有故弄玄虚的“神秘”成分,或者荒谬的成分,这是很容易用现代知识与技术对照比较加以剔除的。方剂不是简单查查原味药药性就可分析的,我们应该比古人更多些更深刻了解方剂的内涵。

这位作者说的是废医验药尚有可谅解之处,但以某一原药不良药性去恶解方剂,这种方法不是验而是废,所以说的是废医验药,实质是废医废药。用这种方法去科普中药实质是全盘否定中药,口是心非。这位作者在某一场合说过“中国人是可以离开中药的,因为毕竟其他国家的人离开了中药也过得好好的,并不是说我们是中国人就得吃中药。”(www4.21.com/media/drw/0904/090508)这句话很有隅意,表明了作者对中药的排斥程度。我们中国人引进了西餐,离开中餐是可以过得好好的,但同时有中餐不更好些吗,我们是可以把中餐做的很“卫生”的。现在到中医院校研究所去看看,到处都是用现代生物医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青年学子,和用分子生物学进行研究的技术精英,那里还看得到搭脉问路闭目吟颂汤头歌的白胡子老头儿,中药也在进步。中医因历史的原因在现代医学的压力下逐渐萎缩,在其擅长的医疗领域坚守,中医理论逐步向养生文化与治病哲理延伸。而中药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火焰中狱炼,应该相信会发出它应有的闪亮点。

我很赞成科技领域的反腐打假,也坚决反对伪科学,反对中医理论中封建迷信荒诞错误的观点,反对伪科学的本意一定是真诚的善良的,但打击伪科学应该以公正科学的态度,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打假者自身科学程度不够,或观点片面,就反而把事态搞混了。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