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十年跨越不寻常

 经济建设成就大,发展方式转变快——榆林:十年跨越不寻常

  1984年,随着新华社一条题为《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电讯稿的发布,神府煤田大开发即拉开了序幕。伴随着资源开发的脚步,全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尤其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以后的十年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奋进跨越的十年

  榆林经济建设成就令人瞩目

  据市统计局公布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2292.26亿元,是2002年111.3亿元的20.6倍,居全省第二位,而人均GDP则位居全省第一;地方财政收入180.25亿元,是2002年的18.6倍,居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全省第一。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8.73亿元,是2002年的18.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520元,是2002年的4.9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721元,是2002年的4.3倍。

  2012年上半年,全市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7.1亿元,实现年度计划的44.5%,超过往年均衡进度水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6.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63.5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1亿元,同比增长39.7%,增速全省第一。今年1—6月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1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53元,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总量在全省所占的份额首次超过20%,而对全省GDP总量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5%,居全省各市之首。榆林,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

  华丽转身的十年

  榆林转变发展方式初显成效

  榆林取得的经济成就,离不开煤炭产业的“突出”贡献。但在传统模式下,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能源化工生产,必然伴随着高耗能、高污染,而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增长停滞等问题也成了煤炭带给榆林人的一块“附加值”。为防止类似的“资源陷阱”在榆林发生,榆林市的决策者们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主动推动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转型,从一开始的简单粗放以资源输出为主,向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转变,进而向“绿色、低碳、循环”的先进发展方式转变。

  2010年底,由我市直接推动研究制定的国家产业标准《兰炭产品技术条件》等3个文件,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从2011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兰炭产业正式取得国家“通行证”。

  兰炭产业是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中最大的煤转化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市煤炭企业为摆脱煤价低迷、外运困难的局面,神木、府谷等县区率先尝试土法炼焦,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国家环保部门多次提出整改要求。从2007年开始,按照“上大关小、等量置换”的原则,我市开始全面整合升级兰炭产业。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以损失数十亿元的代价,关闭了分散建设、总规模达不到年产60万吨的小兰炭企业271户,累计兰炭产能2004万吨。同时,规划建设了17个兰炭工业集中区和5个兰炭集中生产点,实现规模化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这才有了之前的由“榆林制造”的兰炭国家产业标准。

  榆神工业区是我市着力打造的两大园区之一,该区在建区伊始,就坚持走资源深加工的路子,实现从资源向燃料和化工产品转化的战略性跨越。通过工业理念提升推进产业升级,充分展现出榆林人要将资源“吃干榨净”,把循环进行到底的发展理念。

  秉承着这一思路,在园区管委会的督促、协调下,不光是单个企业内部,很多入区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实现了在“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上的“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以北元化工1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线、亚华热电厂为例,北元化工10万吨聚氯乙烯生产线利用附近亚华热电厂的蒸汽为全厂各工段提供蒸汽热,使自己在电与热能的投入上节约了大量的费用,同时将蒸汽消耗过的冷凝水回收利用,一部分作为职工生活用水,另外一部分作为无离子水回送到亚华电厂供生产蒸汽使用,可使厂子减少废水排放约300吨/日;同时,北元化工集团还建起两条水泥生产线,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电石泥、渣浆水等废物,被用做水泥的生产原料和生产用水,既变废为宝,又做到了废物产生最小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而榆神工业区的这种资源循环利用的状况,只是榆林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在榆林市的另一个全国百强县府谷,已经形成这样一种看法:一个人如果不搞循环经济,有再多钱也只是个有钱人,而不能算是企业家。可以说,资源综合利用,进而构建循环型能源化工产业体系的新风尚,在榆林大地上遍地开花。

  作为资源型地区,榆林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做得到底怎么样,环境质量的变化很有说服力:2007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278天;2011年,良好天数334天;2012年上半年,榆林城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的天数158天,比2011年同期多4天,其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的天数为31天,创有监测以来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榆林境内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3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在过去的十年中,榆林在创造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奇迹的同时,在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可持续发展方面,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