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为何逆势跳入光伏产业

在过去的2011年,虽然经济形势总体下行,但还没有哪个行业或产业经历像太阳能光伏产业那样的内忧外患和大起大落。国内产能过剩、资金链断裂、以及来自美国的双反调查,已导致该行业从两三年前畸形井喷式增长,一下子跌入底谷。如果说,过度倚赖出口是国内光伏产业的瓶颈和软肋,那么核心技术的缺失则是这个行业致命死穴。来年,遭受重创的光伏产业是否将时来运转?盼头在哪里?
  井喷后难逃灭顶  

  回想三年前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元财政计划以刺激国民经济增长,那时,来自各行各业的大批企业,包括做电气的、做饲料的、做家电的、做地产的、做眼镜的、做五金的等等,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后,一窝蜂地加入光伏行业。

  如今,这个行业已陷入囹圄之中。财政紧缩政策导致许多企业资金链断裂,其影响也波及其他行业,比如以上提到的行业,甚至影响一个地区。为了应对当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产业巨头们纷纷裁员、减产甚至停产。比如,国内四大光伏产业巨头之一的尚德电力,在这个冬天就不得不拿出1000万美元来支付人员遣散的费用。

  中国光伏企业“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寒冬来临的重要原因。以浙江为例,光伏产业的衰落已给该省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该省共有光伏企业205家,其中有110家成立于2010年9月以后,规模均在100兆瓦以下。越来越多的涌入者必然导致竞争加剧。截至目前,国内行业利润率从139%下滑到20%。不少小企业出现倒闭或者停产,一些早前规划的项目也被迫放缓。

相对于内忧而言,外患更让人担忧。一方面,由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美国商务部提出的“双反”涉及到了中国75家光伏企业,尚德电力、英利绿色能源、晶科能源等较具规模的生产企业均在其中;另一方面,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市场的需求逐步放缓,若美国出口又遭遇阻碍,对于原本就岌岌可危的光伏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这一情况在明年得不到扭转,我国出口外贸形势也将面临挑战。

对中国来说,95%以上的光伏产品都销往到海外市场。今年以来,全球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凶猛,先后遭遇欧债危机、美企反倾销反补贴的“双反”诉讼,使得近九成产品销往海外的中国光伏企业处境更加艰难。

美国作为全球第四大光伏市场,如果对中国光伏企业启动“双反”调查,中国光伏行业将遭受严重打击。同时,如果在美国市场的“双反”成立,接下来这种势头很有可能传导至占据大多数出口量的欧洲市场。如果欧洲市场也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将带来更大的打击。国家发改委能源管理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说:“征收反补贴反倾销惩罚性关税,哪怕一分钱对中国企业都将是灭顶之灾。”

  核心技术缺失是弱势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曾因其低成本和高利润而让中小企业、甚至行外企业倍感诱惑,以为这是座宝山。然而,在我国光伏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先进核心技术的缺失而不得已盲目采用低成本但高污染的技术进行生产,低成本生产出来的低端产品对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破坏更是极为严重,在国际市场上的弱势十分明显。另外,经历过来自国际的需求危机后,一些小型企业将会被逐步地淘汰。

  生产的盲目性使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一度电风扇市场走俏,于是大家一窝蜂去生产电风扇。后来又发现洗衣机好卖,于是扔下电风扇又去生产洗衣机。连生产线都没有,就是随便找来一些下脚料,然后利用手头一些简陋的工具在简陋的厂房里叮叮当当地干。结果是,大量产品粗制滥造,库存积压严重。

  “更严重的是,这些光伏企业当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并没有几家,更多的企业都是做代工。在市场好的时候,尚有一定生存空间;一旦市场转冷,很多企业就不得不关门大吉。”太阳能光伏网主编周荃说。他指出,目前光伏业已经到了低谷,价格太低了,导致整个光伏产业出现了崩盘的趋势。尽管这几年我国光伏业飞速发展,但有数量无质量的发展模式,很容易造成行业的大起大落。

  一方面,作为新能源产业的代表,在“数以百亿元”的政府财政政策刺激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已形成包括高纯多晶硅制造、硅锭/硅片生产、太阳能电池制造、光伏组件封装以及光伏系统应用等环节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多数企业还只局限于光伏组件的生产,90%的产品以出口欧美为主,产量占到了全球的四成以上。但这一发展模式也备受诟病,生产出的光伏产品出口到了国外,而严重的碳污染则留在了国内,中国光伏企业由此被人称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试验田。

  知名经济评论员陆新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所谓的中国光伏企业只是光伏产业里面的“富士康”,赚的是代工的钱,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进行反思,把握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

  郭台铭逆势推动“大跃进”

  然而,恰在此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从未涉足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郭台铭不知是哪根神经不对了,他近期宣布,将投资千亿元在内地生产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郭台铭的这一举措,大有逆势推动光伏产业“大跃进”的意味,不能不让整个业界愕然。

  不过,郭台铭称,他选择在行业最低谷的时候进军光伏业,并非一时冲动拍脑袋决定。他的雄心抱负在于建立自主品牌。这次高调宣布投入千亿进入光伏业,郭台铭给富士康找了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那就是中国最大,也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三的多晶硅生产商香港协鑫集团。据了解,到2012年,协鑫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保利协鑫的多晶硅产能将达6.5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商。业界人士揣测,郭台铭有此“壮举”也许是因备感“代工”一词带来的消极被动,但愿他取得核心技术、建立自主品牌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

  对于郭台铭来说,光伏产业巨大的发展前景更是一块巨大的诱人蛋糕。从国内来看,据国家能源局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十二五”光伏装机量将从原来的5GW上调为10GW,2020年的光伏装机量则有可能上调至50GW;从全球范围来看,中金证券分析师张帅指出,随着太阳能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未来3-5年,在欧美部分市场,太阳能发电成本将低于火电,太阳能将迎来新的一轮高速成长。“我们判断3-5年的周期内,全球多晶硅的需求将增加到100万吨的级别,是现在的10倍左右。”他说。

  不过,很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即使渡过危机,光伏产业也绝不会再回到两年前的价格,高利润的时代必将一去不复返。危机过后,整个行业在以出口为主的市场格局必然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此次对中国的光伏企业而言,不失为放宽视角和转移战略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