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大脑 启智未来

不久前,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陈善广郑重接过兼职教授的聘书。从这一刻起,这位赫赫有名的中国航天事业的功臣成为了北师大的兼职教授。

此外,唯一代表中国参加“火星500”实验的航天志愿者王跃也顺利考入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是航天事业把我们连在一起的。”陈善广说。

脑电实验飞向太空

2009年的一天,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罗跃嘉像平时一样,在办公桌前接收电子邮件。突然一封中国航天员中心的来信跃入他的眼帘。对方热情邀请他的团队参与申请“面向长期空间飞行的航天员作业能力变化规律及机制研究”项目,罗跃嘉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

由此,北师大脑科院与中国航天员中心结下了不解之缘。

航天员进入空间站工作后,长期处于失重状态,且活动空间小、周期长,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事业的发展,航天员心理调节变化规律研究迫在眉睫。

课题组通过头低位实验、水槽实验、幽闭实验等多种地面模型,模拟航天员失重状态下的运动操作、感觉剥夺、认知变化,了解航天员的视知觉、注意、记忆、决策,以及情绪对认知的影响。研究结果得到了中国航天员中心的充分肯定,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

首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测查标准

当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社会聚焦的热点,而研究的重中之重在于获得一套准确、客观、全面的测查科学数据。那么,究竟有没有这样一套测量工具和科学标准呢?

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成果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个答案来自以该院教师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的项目成果。据了解,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是我国第一项全国性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的大型研究,并建立了我国首个“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国家数据库”和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常模;首次实现了我国在心理学数据上的全面、深度共享。

如此庞大的工程,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是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因此,立项伊始,他们便深度融合多种人力资源,保证项目创新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

“全部团队成员围绕一个研究主题,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分工、实施。为了项目的顺利展开,队员们全力以赴,很多人都放弃自己当时的其他研究任务,全心投入。”北师大脑科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项目组骨干成员王耘介绍说。

“采集数据,最困难的不是学生,而是家长。大部分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父母不一定能来,就让爷爷奶奶来,但很多老人都不识字,甚至不会普通话。有的家长离住宿学校较远,还只能趁赶集时集中到校填写。这批近10万儿童青少年和10万抚养人数据的采集完成真是很不容易。”王耘回忆起当初仍然感慨万千。

项目成果一经推出,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唯一成果,该成果参与了“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展。有关成果被前欧盟教育文化部主任安德斯·亨格尔评价为“理解教育质量和公平的世界级重大事件”。

苦练内功,促动学科交叉融合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被公认为21世纪最具价值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依托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建立起来的。

“学科发展,核心在人。”罗跃嘉说。作为一门典型的交叉前沿学科,认知神经科学更是离不开一支背景多元、合作互动的学科队伍。因此,多年来他们广揽专业英才,凝聚成为一支涵盖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神经影像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队伍。

基于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人才队伍,他们的研究方法特色鲜明,体现了从基因到行为的多层次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罗跃嘉介绍说,实验室现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基本认知过程与学习,语言、数学认知与学习,情绪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心理发展与脑发育,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学研究。这五个方向相互支撑,彼此融合,彻底摒除了“独学”旧模式,为尖端科研引入“活水”,实验室也逐渐形成了 “兼容并蓄、崇尚多元”的团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