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心室率稳定功能应用两例

[free][/free]长QT综合征以严重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导致猝死,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故及时诊断和治疗极为重要。现报道两例长QT综合征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经验。

病例1,女,62岁,因“反复发作晕厥2年,加重1周”入院。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内径(LA)34.5 mm,右心室内径(RVD)19.1 mm,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4.3 mm,室间隔厚度(IVST)7.7 mm,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8.3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5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QT间期527 ms,明显延长;心电监护示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构成长短周期诱发持续性尖端扭转性室速及室颤(图1)。24 h内发作4次,胸外按压或电复律终止。血清电解质均正常。诊断:长QT综合征并尖端扭转性室速、室颤。入院后硫酸镁2 g稀释后静脉推注,8 mg/min静脉滴注,3 d后停用;同时给予小剂量比索洛尔,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量7.5 mg,每天1次。5 d后未再发作晕厥,心电监护未发现持续性尖端扭转性室速,但仍有频发早搏构成长短周期诱发非持续性尖端扭转性室速。人院后第6天植入ICD,术后继续服用比索洛尔7.5 mg,每天1次。



病例2,女,55岁,因“反复发作晕厥2 d”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超声心动图示LA 37.5 mm,RVD 18.0 mm,LVEDD 48.5 mm,IVST 8.2 mm,LVPWT9.5 mm,LVEF 0.68;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20 ms),QT间期820 ms。室早构成长短周期诱发持续性室速(图2)。人院后24 h内发作持续性室速3次伴意识丧失,经电复律终止。血清电解质正常。诊断:长QT综合征并室速。艾司洛尔0.5 m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后继以0.05 mg·kg-1·min-1静脉滴注维持。入院后第2天未再发作晕厥。心电图示QT间期620 ms,较前缩短。停用艾司洛尔改用美托洛尔口服,从小剂量逐渐加量至最大耐受量95 mg,每天1次。心电监护未发现持续性室速,但有频发室早构成长短周期诱发非持续性室速。入院后第4天植入ICD,术后继续服用美托洛尔95 mg,每天1次。

两例均使用Medtronic公司生产的Marquis VR7230 ICD,程控参数均保持出厂设置。因两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仍频发室早,构成长短周期诱发非持续性室速,所以均打开了ICD心室率稳定功能,最小起搏问期500 ms,起搏间期以150 ms递增,即在早搏后以配对间期+150 ms起搏,如果配对问期+150 ms<500 ms,则以500 ms起搏,以后每次起搏问期以150 ms递增直至自身心律出现.


两例患者ICD植入术后住院观察期间,心电监护示早搏后ICD心室率稳定功能工作正常,未发生长短周期诱发室速/室颤的发作。出院后随访9—12个月,两例患者均未发生心悸和晕厥,无恶性心律失常发生,ICD无放电。

讨论 有症状的先天性长QT综合征患者猝死发生率为10%~30%,有的首次晕厥就猝死,反复晕厥或心脏骤停复苏后风险更大。由此可见,此类患者在症状出现前诊断和处理的重要性。本文报道的两例长QT综合征且反复发作室速和室颤伴晕厥,心脏骤停复苏后患者,在足量使用B受体阻滞剂基础上植入了ICD预防猝死。

研究表明频发早搏构成的长短周期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两例患者在QT间期延长的基础上,早搏出现长短周期现象诱发了室速/室颤。心动周期延长时,心室肌除极的不同步和复极离散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促发因素。另外,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不应期的长短亦受心动周期的影响,且浦肯野纤维受到的影响更大,造成了局部组织间不应期的离散,利于折返和心律失常的形成。众所周知,QT间期延长提示心室复极延迟,心室复极透壁离散度增加,与后除极电位密切相关。后除极具有心动过缓或心动周期长度依赖性,心动周期越长,后除极电位振幅越大。上述原因导致了本文两例患者电风暴的发生。

本报道患者治疗中,除了使用药物,植入ICD同时打开了ICD心室率稳定功能,消除了长间期,使心肌细胞逐渐适应心动周期长短的骤变,避免长短周期诱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减少ICD的放电,并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两例患者随访了9—12个月,均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ICD无放电。提示ICD心室率稳定功能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地预防长短周期现象诱发长QT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