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附加值决定医用敷料的“路线图”

 低端棉敷料为主

  药棉、纱布、绷带是我国医用敷料的老三样,同时,这类传统医用敷料也是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中最大的一类。2011年,我国药棉、纱布、绷带出口总金额8.96亿美元,占我国医疗器械总出口金额的5.7%。

  据悉,我国医用敷料从20年前的“加工业”发展到今天的“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完善,生产经营水平不断提高,质量管控能力有所增强,经过多年的优化整合,出口方面的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竞争力有所提升。尤其是作为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传统纺织大国,我国在医用敷料行业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医保商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用敷料市场保持迅猛增长,2007~2012年上半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速始终保持在20%~40%左右,发展势头良好。

  2011年,我国医用敷料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人民币,达到920.88亿元,同比增长39.38%。2012年上半年我国医用敷料销售收入499.49亿元,同比增速为19.68%,增速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快增长。

  据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受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和肥胖症患病率增长因素以及与老年人密切相关的褥疮、溃疡等慢性伤口护理日益受到关注的影响,整个伤口护理产品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作为刚性需求,医用敷料市场的增长仍具有较强动力。

  我国每年约有数千万人会因意外事故和手术造成皮肤创伤,国内每年开展的烧烫伤、创伤治疗及外科手术超过千万台次,每年发生的相关医疗费用达到千亿元的规模。其中,烧烫伤、创伤治疗及外科手术所用医用敷料的费用占3%以上,达30多亿元。

  同时,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新医改政策将释放基层需求并带来市场扩容等利好因素影响下,医用敷料市场仍将高速发展。

  新型敷料处于成长期

  “我国医用敷料整体市场仍存在非常多的不足,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倪如林说。

  “我国目前有规模以上医用敷料企业569家,小企业占了行业内全部企业的80%,大型企业仅有9家。”一位医保商会人士表示。由于我国医药敷料行业以低端产品为主,行业壁垒低,厂家容易进入,行业内充斥着众多良莠不齐的中小企业。

  由于集中度较低,2011年,出口排行第一位的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的出口额仅占总出口额的3.99%。随着近年来棉花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敷料出口的利润空间持续低位缩窄。

  而在国内市场的集中招标采购中,近年来一些企业为了把竞争对手挡在门外,采取了“低价开路”的手段,在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也使本来不高的利润受到持续挤压。

  “市场规模小,国内行业集约度低,管理缺乏规划,研发水平期待提升,在高端伤口护理产品方面仍是空白,缺乏差异化,影响行业利润水平,是我国医用敷料行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人士表示。若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发展技术,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是最好的方式。

  近年来,随着创面愈合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材料技术的发展和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产生了多种根据伤口的不同阶段有不同作用的新型敷料,如含银敷料、藻酸盐敷料、人工皮肤等。

  以藻酸盐敷料为例,这是一种在海藻中提取的天然多糖碳水化合物,安全无毒,具有极强的吸收性,同时可以促进伤口愈合,缩短创面修复时间。

  据米内网医疗器械注册批文数据库显示,此类批文大多为外企所有,目前国内企业涉足藻酸钙敷料的企业较少。

  “在含生长因子的创伤敷料方面,国内生产企业技术问题更为突出,很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仅限于理论研究,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一位与会者指出。

  近年来,有实力的企业已经开始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力度,以顺应市场需求,研发更多的功能性敷料产品,改变目前这类敷料主要依赖进口的状况。

  “我国新型敷料发展状况良好,市场接受度高,但多数生产企业由于技术原因及成本原因选择与国外公司合作生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产的独立性,距离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还需一定的时间。”一位与会人士指出。

  “综合来看,预计未来5~10年,我国传统医用敷料在国际市场上还有上升空间,但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升,高端敷料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驱动力。”当日,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绍兴振德医用敷料有限公司联合发布的《2012振德中国医用敷料(卫生材料)市场研究报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