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人八宝山送别王忠诚院士

今天(10月10日)上午9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天坛医院名誉院长王忠诚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他的生前同事、全国各地的同行、病患家属等上千人到场送别。

自早晨8时开始,一辆辆大客车接连开进了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前的停车场,送别王忠诚院士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赶来送别的人排起了长队,手拿着鲜花,不时谈论着王忠诚院士生前的事迹。有的人说着说着,眼圈就红了起来。

礼堂门口挂着一副对联“忠贞报国贯一生为万千医者楷模,诚敬行医六十载树一代大师风范”,这正是王忠诚一生的写照。

在他的生平简介上写着,王忠诚当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在鸭绿江边不分昼夜地抢救志愿军伤员。可王忠诚和其他医生们都做不了脑外科手术。他曾经亲眼看着一个17岁的小战士因为脑疝离开了,自此之后,他就决心专门研究神经外科。

年轻时,王忠诚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给患者做检查,“吃”了很多射线,导致他的白血球降到了四千多,而正常的数值应该在六千到一万之间。半个多世纪以来,他的白细胞再也没有升到正常水平,留下许多后遗症。

王忠诚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9月30日下午,王忠诚在北京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7岁。

今天上午10时,参加完送别仪式的人们陆续从大礼堂走出,很多人都哭红了双眼。


医院:降院旗为老院长送行

今天上午,记者在送别现场见到了天坛医院的王晨院长。他说,对于天坛医院而言,王忠诚是“开科创院”的人。王先生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老人去世以后,我们天坛医院特意降院旗,以示哀悼。”

王晨说,他调到天坛医院4年来,在与王老多次接触中,老先生谈的永远是业务,不离“神经外科”四个字。王忠诚生前有三大心愿:建一所规模更大、以神经外科为特色的新医院;建立国家神经科学临床研究中心;办一所北京神经外科学院,专门培养神经外科医生,让一个医学毕业生在临床给病人做手术前,再经过专业的培训。

“我们天坛医院新址已经选定了,可惜的是,王老没能看到它开工、奠基。”王晨说,“我们一定会在将来的新医院里注入‘忠诚元素’。”

弟子:医术医德铭记在心

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副主任张俊廷从1977年开始,就跟随王忠诚老师学习,有幸成为他的第一助手。

张俊廷清楚地记得,曾有一位安徽农民因脑干胶质瘤被送进医院时已经呼吸停止、没有意识。面对患者呼吸停止这一手术禁忌,医生们心存顾虑,难以抉择。“抢救,病人还有生存的希望;不救,就必死无疑。”王忠诚看过检查结果拍板决定,有一线希望就要争取。

70岁的天坛医院退休医生祖瑞昌今天也来送别恩师,他不时摘下眼镜拭泪,手里紧紧抱着一张自己与王忠诚院士的合影。祖先生说,王忠诚在世时,给这些弟子画过一条红线:“你们医治的病人绝对不允许出现血肿等情况,因为这可能给病人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这一点弟子们都铭记在心。

病患:没有他就没有我女儿

除了同事和全国各地的同行,今天赶到送别现场的还有一些病患家属。头发花白的姚德胜先生一大早就和老伴赶到了八宝山,专门来送别王忠诚院士。

1996年,正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姚德胜的三女儿突然被发现在“生命禁区”——脑干部位长了一个肿瘤,出现呕吐症状,看东西总是重影。多家医院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有的说这位年轻姑娘最长活不过28个月。“听说只有找到王忠诚院长还有一丝希望,我就去天坛医院。当时我写了4张纸条,希望工作人员能转给他,上面留着我的电话。”几天后,姚德胜真的接到了电话,通知他,王忠诚院士会给他女儿做诊断。“王院士来到我女儿的病房,初诊后,跟我说了两句话,一句是‘住院吧’,一句是‘我来手术,我们给你安排’。”姚德胜说,之后女儿住进了天坛医院,上手术台时女儿轻轻地对父亲说:“爸,放心吧,王大夫一定能让我活着下手术台。几十年过去了,我女儿现在非常健康。得知老先生走了的消息后,我们来送他最后一程,没有他就没有我女儿的今天。”姚德胜说,相信在天上,王院士还会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