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抢购大战能否再造“植物黄金”

  近期,青蒿抢购风又重新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刮起,但由于青蒿素主导生产厂家较为理性,有些厂家拥有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而且今年的青蒿原料有一定的产量支撑,相信大战不会像2006年那样激烈

  近日,被冠以“世界青蒿素之都”的重庆酉阳,正上演着一场抢购大战:这边厢,相关企业老总们坐在一起品着茶谈笑风生;那边厢,各自的业务员已在青蒿原料产地拉开了抢购大战,并时时为货源大打出手,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流血”事件。导致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青蒿的价格每公斤从7元很快上升到了12元,而且价格走势仍不可预测。

  面对如此的市场状况,以重庆南海制药、华武制药、威嘉生物等为代表的青蒿素生产企业,联合发出了要“维护市场,稳定价格”的呼声。但是,由于行业自律、市场因素、外部条件、人员素质缺陷等原因,青蒿原料药市场环境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历史追溯

  青蒿素开发本身是我国军队的一个战略项目,代号为“5.23项目”。当时是由部队研究机构牵头,调动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在青蒿素项目开发的延续与发展过程中,由于部队研究机构不具备领导和管理地方单位的职能,只能以协调的方式去与地方合作,也就是说,青蒿素从一开始的科研到进入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在无经济利益驱动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也与市场的需求脱了节。

  由于青蒿素发明于那个特定的年代,个人发明权的争议从根源上妨碍了青蒿素的发展。本来,全国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开发指导委员会以“国家一盘棋”的思路进行统筹安排,即从青蒿的种植到青蒿素的生产及制剂销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让青蒿素从实验室走向了工业化生产。也就在青蒿素在国际医药领域初露曙光的时候,青蒿素发明权和发明人之争使刚起步的青蒿素产业又起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