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急性尿失禁有优越性

抗胆碱能药物和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onabotulinumtoxinA)被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尿失禁,但目前为止还缺乏对这两种类型药物的疗效作直接比较的数据。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Visco博士等人的研究发现,口服抗胆碱能药物和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对急性尿失禁每天发作频率有相似的减少效应。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可导致更少的口干发生率和更高的急性尿失禁完全缓解率,但其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他们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杂志NEJM 2012年10月3日在线版。

研究人员进行了该项双盲,安慰剂对照,随机试验,纳入了3天时间内会发生至少5次急性尿失禁的突发性女性患者,并将数据记入实验日记。在6个月期限内,受试者被随机指定分别接受抗胆碱能药物(solifenacin,开始时5 mg ,如有可能渐增至 10 mg ,如果必要,继之以trospium XR, 60 mg治疗)加1次剂量逼尿肌内盐水注射或1次 100 U 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onabotulinumtoxinA)加每天口服安慰剂治疗。试验主要终点为6个月时间内平均每天尿失禁发作次数自基线时的减少值,以每月提交的记录日记中取每3天的平均值计算。次要终点包括尿失禁完全缓解率,生活质量,导尿管使用,以及不良反应事件。

结果显示,在随机化的249例患者中,有247例接受治疗,241例的数据可作主要终点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抗胆碱能药物治疗组和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组,6个月时间内平均每天尿失禁发作的减少量,从基线时的每天平均5.0次,分别减至3.4次和3.3次(P=0.81)。两组急性尿失禁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3%和27%(P=0.003)。研究人员观察到,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方面无显著性的组间差异。与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组相比,抗类胆碱能药物治疗组有更高的口干发生率(46% vs. 31%, P=0.02) ,但2个月导尿管使用率(0% vs. 5%, P=0.01) 和急性尿失禁发作次数(13% vs. 33%, P<0.001)更低。

研究人员由此得出结论,口服抗类胆碱能药物和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对急性尿失禁每天发作频率有相似的减少效应。皮内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可导致更少的口干发生率和更高的急性尿失禁完全缓解率,但其尿潴留和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