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文:成本问题不应成为光伏产业“绊脚石”

炙热的撒哈拉沙漠,正因德国在此建造世界最大太阳能电厂的计划而备受瞩目。据报道,该电站一旦建成投产,即可满足欧洲15%的能源需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计划是发达国家新能源领域在国外的延伸发展,是建立在其国内太阳能技术与产业成熟发展雄厚的基础之上的。相比之下,虽然我国太阳能电池等个别产品在国际市场处于优势,但国内太阳能光伏发电长期受困于过高的成本,大规模应用与市场化发展面临瓶颈。他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实施《上网电价法》等相关法规,化解光伏发电“外强中干”的困局。
  我国拥有100多万平方公里沙漠资源、2/3国土年日照2200小时以上,具有发展太阳能发电的优越条件。据统计,我国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2.4万亿吨标准煤的能量,全国沙漠化土地的1%用来安装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即可达10亿千瓦。近年来,随着欧美大力推广太阳能技术带来的市场需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但其产品基本用于出口,国内需求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光伏发电的成本过高,这被视为阻碍光伏发电在国内规模化发展的最主要难题。
  “成本问题是世界性的,不能成为国内光伏发电困顿不前的合理解释。”赵玉文表示,世界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制定、推行《上网电价法》等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法规政策,是光伏发电在内的太阳能产业步入正轨、逐步壮大的关键。
  在很多国家,光伏发电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通过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光伏发电在能源使用中的比例和价格。“通常是实施《上网电价法》,对太阳能的上网电价进行确定。德国《上网电价法》就规定,太阳能的上网电价每年下降约5%。此外,对太阳能发电还有大量的补贴。”赵玉文介绍说。
  国家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已经把太阳能列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但赵玉文认为,对上网电价多为概念性、框架性的政策,3年来电力部门还没有正式接受光伏发电上网。制定施行《上网电价法》,规定电网公司将光伏、风电等并网供电,通过全国电网分摊给予补贴,回报风能、太阳能发电运营商,将极大提高光伏发电行业积极性,启动我国光伏市场。这不仅在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还将拉动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赵玉文强调,不应把成本高、技术不成熟等当作推迟《上网电价法》的理由。“恰恰相反,后者的尽早实施,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