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详解地沟油变身细节:在不法油脂厂流传十载

一项流传十年的地沟油技术,为何能再次引发轩然大波?一个个原本可以阻止地沟油流入食用领域的油脂公司,为何竞相铤而走险?

  “贡品村”的地沟油

  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黏糊糊的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腐败味道。冒着热气的铁锅正煮着黑乎乎的油渣,辨不清到底是什么。锅边的塑料大脸盆里,有来不及放进锅中的碎肉末,上面布满苍蝇。

  在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里叶村,村民叶坤太在自家小作坊熬制的“猪油”,让查案民警阵阵恶心,再无食欲。

  这些环境肮脏的“猪油”,正是被警方重拳打击的“新型地沟油”。与传统地沟油来源于“泔水油”不同,它主要取自猪内脏的肥油、猪皮上的碎油沫,以及猪身上边角料,被油贩子收购时,大多已腐败溃烂,泛着酸臭。

  这些新型地沟油一旦流入餐桌,后患无穷。这些废弃物,本身大多含有病菌,在被蚊蝇乱叮过、酸败变质后,含有大量可致癌物质和有毒成分,直接威胁人体健康。

  “已经有三千多斤新型地沟油,经此流向了浙西龙游、兰溪等地的糕点店。”2012年8月13日,建德警方向南方周末记者证实,此前的7月19日,他们紧急抓捕了叶坤太夫妇和他雇用的工人,遏止了更大范围的扩散。

  位于杭州建德和金华兰溪两地交界处的里叶村,曾以种植贡品“里叶白莲”闻名,如今却因村民熬油在浙西引发轩然大波。从事猪头和猪皮加工已有十多年的叶坤太成了众矢之的。

  据建德警方调查,上述地沟油流向了多家副食品加工厂,用于生产绿豆糕、桃酥、散装月饼等。不过,建德警方以敏感为由拒绝向南方周末记者提供更详细的流向名单。

  被警方指认曾参与销售的叶坤太大女儿,同样拒绝回答这些“猪油”的最终去向。“我什么也不知道。”面对南方周末记者时,24岁的叶园园(音)把头深埋在两腿间,流着泪说。

  据47岁的叶坤太供述,猪皮上常有残余油脂,“他把这些油脂刮下”熬油。以前,这些“猪油”以2元/斤价格卖给饲料厂、肥皂厂和化工厂。后来,由于熬成的工业油部分颜色偏白,与食用猪油无异,且价格能卖到4元/斤,他才选择铤而走险。

  事实上,建德案件只是震后微澜。2012年以来,浙江已连续破获多起涉及新型地沟油的案件。

  2012年3月21日,浙江、安徽、上海、江苏、重庆、山东6省份摧毁一个特大跨省新型地沟油犯罪网络——共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0余人,现场查扣地沟油3200余吨。

  警方公布的资料显示,这些本该进入肥皂厂的地沟油,最后被发现流向安徽、上海、江苏、重庆等地的油脂公司,在经过“精加工”后,摇身变成食用“牛油”或“猪油”,被添加至月饼、桃酥、饼干、火锅底料等食品中。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涉及六省份的这些新型地沟油案件,目前尚在审查起诉阶段。

  流传十年的技术

  据一位参与多起新型地沟油案件的办案民警介绍,浙江此前查获地沟油主要是初炼油,闻气味、看颜色,就能辨别,但被卖到外地油脂厂加工后,就很难再分辨。

  事实上,经加工处理后的“新型地沟油”,甚至能骗过质监部门的检测。一家涉案油脂企业处理后的地沟油,在2011年当地质量监督局的年检检测中,油品质量甚至被确定为合格。

  本该用于工业用油的酸臭油脂,何能以假乱真,变成“合格”食用油?“精加工技术”是关键的环节。

  “这是一套流传了近十年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一些不法油脂厂。”台州市卫生监督部门的一名人士回忆说,早在2006年,他们在台州温岭查处的繁昌油脂厂案中,就已完整掌握犯罪嫌疑人的手法。6年过后,浙江警方查处的金华、黄岩等地系列案的处理工艺,依然大同小异。

  “他们一是要骗过老百姓的感官,二是要在检测的指标上也能蒙骗得了监测部门。”8月22日,浙江省公安厅的专案组成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新型地沟油的“精加工”,一开始就冲着冒充食用油而去。

  油脂企业业内人士和警方以伪造“食用猪油”为例,向南方周末记者还原了这种包括加温、脱臭、脱色、降酸、增稠等诸多环节的“精加工”技术。

  初炼油被收购后,企业首先将油脂加温融化,水洗杂物,粗滤沉淀,随之加入一种名为“白土”的物质。所谓“白土”即为硅藻土,此过滤剂既能吸附肮脏东西,又能除臭。

  有时油脂异味难除,颜色不清澈,上述工序会重复多次。经此处理后的初炼油,异味不在、颜色与食用油相近,已能骗过消费者的感官。“如果加工出的油没有普通猪油黏稠,一些油脂厂还会按比例添加棕榈油。”

  按照《食用动物油脂卫生标准》的要求,食用油脂还需要由质监部门检测酸价指标。酸价是脂肪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标志,酸价越低说明质量越好。新型地沟油的酸价往往超过20,而一般食用油的酸价在4以下。

  为规避酸价检查,油脂企业会通过加碱中和。“怕事的可能会用食用碱,胆大的用的都是工业碱”。据称,酸价可降到4以下,甚至还能达到1。工业碱中含有俗称“砒霜”的剧毒砷化物,食用极易造成食物性中毒。

  经过油脂企业一系列处理,地沟油堂而皇之变成了“食用猪油”——外观、气味与正规油品几无差别,更甚者入锅加热还有清香。

  “高利润、公开化”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句话用在新型地沟油身上一点不为过。

  福州碧芳工业油脂加工厂负责人黄宝枝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工业用猪油炼制比较粗糙,因此价格比较便宜。“我们厂卖的工业用猪油最高也不到5000元/吨。”而食用猪油的价格,比较普遍的都有1万元以上,如果是食用猪油中的精炼板油,甚至可高达18000元每吨。

  以六省份地沟油大案为例,“掮客”李卫坚仅从2011年1月到11月,就获利一千多万元。获利最丰的油脂企业,经过“精加工”后售价12500元/吨,获利空间高达5000元/吨。

  “利润高、公开化已成了此类案件的特点。”参与该案的专案组成员总结说,涉案企业中不少有证有照,但照干不误。

  事实上,这些伪造食用猪油离我们的餐桌更近。黄岩是浙江伪造“食用猪油”最泛滥的地方之一,警方在当地多个餐馆都发现了购买此类地沟油的证据。

  伪造的食用动物油甚至渗入到西南最大油脂企业——云南丰瑞油脂有限公司。2012年5月18日,丰瑞油脂生产的“吉象”牌散装猪油、桶装猪油、猪油植物油调和油产品,被发现涉嫌使用工业用猪油和工业用鱼油作为原料,掺混加工食用油脂,在云南省内销售。

  丰瑞公司副总经理张颖煜之前向媒体透露,公司流向市场的“问题油脂”约有150吨。不过,8月21日,丰瑞公司副总经理张颖煜拒绝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更详细的来源。“问题应该出在原料采购环节”。

  劣油厂凶猛,正规军空置

  “公安已是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对油脂公司的监管失效,应该引起重视。”一名六省份地沟油专案组成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新型地沟油问题,除了源头监控,最重要的在于管理好油脂厂。

  这名高级警官在处理一家油脂企业之时发现,此前这家企业处理前曾被举报两次,但直到第三次还未立案。“监管部门让企业搞了个停产的申请,此后就不再管了。这简直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以此次再次涉案的萧山天霞油脂公司为例。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2006年温岭繁昌油脂厂案发后,浙江省卫生部门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行动,当时就发现萧山天霞和义乌协荣两家油脂公司涉嫌利用废弃油脂加工食用油。2010年,该厂再度被检查。但遗憾的是,萧山天霞并未因此停下造假的步伐,直到此次东窗事发。

  福州碧芳工业油脂加工厂负责人黄宝枝抱怨说,作为福州目前仅存的两家地沟油回收“正规军”之一,由于受到新型地沟油产业的高价收购冲击,他们收不到油,一直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据了解,福建马尾大量的猪内脏油经过处理后,无法进入正规加工工业油的企业。虽然举报多次,但最终还是流入来路不明的收购商之手,进而流入到上海、江苏一带的油脂厂。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年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活动的通知》,明确了对此类案件构罪的认定方法,“油脂回到餐桌的,一律予以认定,这才给案件的侦查最终明确了方向。”上述专案组成员说。

  “我们很愿意配合主管部门做好打击工作。”黄宝枝说,“很多时候,其实监管部门只要来问我们,就很容易搞清楚非法加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