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研发机构缘何纷纷落“沪”

11月6日,巴斯夫大中华区总部及亚太创新园落户上海,总投资5500万欧元。无独有偶,百事公司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斥资2.5亿元人民币,在上海成立了其在美国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至此,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已达350家,全国范围内达到1600家,其中不乏BP、壳牌等大型能源企业。一时间,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在中国落户呈现雨后春笋之势。

  让创新最大限度靠近市场,是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最直接的原因。过去,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投资,主要驱动力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便捷的销售渠道。即使建立研发中心,也是将重点放在对已有成果进行适应性改造。而近年来,中国在技术人才和基础配套设施方面的优势日益显现,跨国公司对华创新呈现出“本土化”趋势,直接根据市场终端进行研发。“创新在中国”,让闭门造车的“创新为中国”渐渐失去市场。

  前景光明的市场,才会对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有足够的吸引力。巴斯夫此次在上海建立德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研发机构,看重的也正是亚太尤其是中国对未来全球经济的引领作用。巴斯夫大中华区管理委员会董事长关志华表示,亚太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而中国将成为这一地区高速增长的中心。据预测,2010年到2020年,全球 GDP年均增速仅为3%,而亚太地区高达4.8%。同时,亚太地区化工市场增速将达到6.2%,亚太地区化工产值占全球的比例有望从2010年的41%提高到2020年的50%。

  或许,百事公司在华建立研发中心更能让人理解: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口味研发中国风味的饮料和薯片。像巴斯夫这样的化工巨头,也将研发中心建在中国,则流露出一种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关志华表示,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0亿,可持续发展对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巨大的挑战也给化工行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化学创新将在资源、环境、气候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亚太创新园的成立,巴斯夫在中国的研发中心已达11家。这11家研发中心,并非只针对中国市场。关志华在亚太创新园落成仪式上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课题只在一地研究,但必须服务整个亚太地区。”这种立足中国,服务亚洲乃至全球的模式,将创新的辐射作用发挥到极致。

  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纷纷落“沪”,不仅印证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且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世界工厂”到“创新源地”,中国正在经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华丽转身。而这一潮流,也将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径。

  当巴斯夫、BP、壳牌的标志牌出现在浦东等地,我们不禁期待,曼哈顿街头也许有一天会绽放“宝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