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概念,融入上海人生活

环保

  2009年,上海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460.42亿元,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9%。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需要每个市民的尽心尽力。在这个城市中,有这样一群市民,不论职务高低,默默地践行更环保、更绿色的生活……

  低碳巧循环

  闵行区华漕镇美邻苑小区,有个闻名邻里的“低碳家庭”,在镇级环保作品评选时,一、二、三等奖都拿过。丈夫朱大明是退休回沪的党员干部,妻子艾冬红是居委委员、党支书。

  走进老两口的二室一厅,处处都有精打细算的低碳设计,“新与旧”在此循环了起来。艾阿姨的拿手活儿是利用废旧牛仔布制作环保袋―――把穿坏了的牛仔裤缝成袋状,袋子侧面特地选用牛仔裤后袋部分,用来放水杯或雨伞。现在,她的要好姐妹纷纷仿效,把晨练用的扇啊剑啊,都装在旧围巾缝制的袋子里,袋口还留着围巾流苏。

  朱老伯的“手艺”是利用装修废弃的零碎木料做凳子、做书架、做花架,不少邻居拿来废旧木料,请老朱打造合适的小家具。受父母的绿色理念影响,儿子八年如一日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

  低碳零排放

  陆炳奎的办公室在二楼走廊尽头,从电脑到电灯,所有办公用电都是不进电表计价的,跟二氧化碳彻底“绝缘”。他不是在“偷电”,只是“借”了不用还的太阳电。

  原来,老陆所在的这幢三层办公楼,是用太阳能电池板材搭建的光伏一体化建筑,那是一幢银闪闪、亮晶晶的真正“阳光房”。他和40多名同事在楼里工作了4年,足足省下10万度电,减排二氧化碳60吨左右。

  “在这里上班,很有优越感。”作为上海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老陆自豪地指指自己楼上―――从东墙到西墙共有6路太阳电接入。再看显示屏上的发电曲线―――从上午起一路上扬,每天满发可达100度电;即使日照不良,也可保60度左右。“1度传统火电,排放二氧化碳500克,但这里完全是‘零排放’,有机会还可以出售‘碳排放额度’呢。”

  低碳新改造

  “高碳”正在不断被改造为“低碳”,花最少的钱,减最多的碳,就连马路上的普通建筑都不乏减碳机会。这次,身为市东医院院长的陈允硕,深为市东医院一年千万元的水电煤账单发愁,决意要给医院本身“动手术”。

  建筑节能改造需要400多万元,老陈为此四处奔走,终于和一家公司达成“合同能源管理”协议―――由承建公司先出一大部分资金,而改造后的节能收益,以5年为期对半分成。

  眼下已脱胎换骨的低碳医院里,空调系统压缩机被改成螺杆式,机组效率提高三成;3000多盏日光灯换成节能灯,又节电三成;全院能源使用状况即时显示在控制室内,再不用派人巡逻督促关灯。陈院长说,过去医院月均电费要七八十万元,现在这季节差不多只要50万元。经验收,全院节能率达到20%,年经济效益16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