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到BOT运作的甜头

 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取水源头的江都市,格外关注“清水走廊”的水质。2006年1月1日,由江苏天雨环保集团投资7000多万元,建成的日处理5万吨的江都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这是一个以BOT模式运营的项目,特许运营期限为20年。
  目前,江都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日实际处理城市生活污水3.5万吨,出水化学需氧量已稳定控制在每升30毫克左右,明显优于国家一级B的排放标准,达到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
  那么这家企业是如何进行运作,从而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取水源头上一个亮点工程的呢?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江都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厂长王大华。
  指标出现“一升二降”好势头
  记者:江都天雨清源污水处理厂已经运行了两年多,从现在的出水效果看确实不错。请问,企业现在能够赚钱吗?
  王大华:过去一直在亏本,原因主要是贷款支付的利率太高,达到了9.7%。现在,银行的利率降到了6.5%,才出现了“保本微利”的状况。
  记者:你们与政府是如何结算的?政府支付的每吨污水处理费用是多少?
  王大华:我们与政府是每一个季度结算一次,每吨污水处理费用为0.90元。这其中包括每吨直接处理成本0.4元左右,还有支付贷款利率和设备折旧等,赢利空间很小,但还是有赢利的。
  记者:俗话说,严格管理,才能出效益,请问你们是怎样从内部挖掘潜力的呢?
  王大华:我们厂现有职工30人,比核定指标少20人。在我们这里,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绝对不能养闲人。同时,我们把健全、完善岗位责任制,作为实现“保本微利”的“生命线”来抓。加大各项工作目标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保证工作质量,使企业管理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008年,全厂未发生一起职工严重违反厂纪厂规的行为,并已连续3年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这些都为确保全年96.5%的达标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去年各项指标看,出现了“一升两降”的好势头,全年进水量首次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比上年提高了一倍;单位电耗降低了7%,单位聚合氯化铝药剂消耗减少了39%。
  如何协调项目运营中出现的不适应情况?
  记者:污水处理厂运营过程中,有关部门是怎样实施监管的呢?
  王大华:在企业BOT运作监管方面,江都市形成了一整套机制。在日常监管方面,除了在企业安装与市环保局联网的自动监控系统外,市建设局还派出专人长期在厂里上班,监督设备运转、进水与出水水质、水量等方面的情况。同时,负责审核每天各方面运营的业绩,并上报到建设局继续审核。每个季度和年末,市建设局监管人员还要出具监管工作报告,交由市有关部门审查。
  同时,我们与政府签订《BOT特许权协议》后,为了保证双方履约,江都市还成立了BOT项目运营协调委员会,由6人组成,政府出3人,其中,财政局1人,审计局1人,环保局1人,企业出3人,每个季度和年末,及时召开会议,审查双方履约情况。同时还邀请市监察局来监督执行。
  记者:据了解,你们签订的《BOT特许权协议》已有3年多,经过实际运作,个别条款已不适应实际状况。那么,如何来修订呢?
  王大华:协调委员会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前不久,协调委员会召开了年度会议,审查通过了我们2008年度的运营报告和市建设局监管报告以及公司的运营费用结算报告等,重点还对《BOT特许权协议》条款进行了多次修订。例如,新的协议条款规定,要进一步加快市区截污管网建设,今年要把每天进水量扩大到4万吨以上,以更好地发挥运营方的投资效能。同时,对每天进水4万吨以下和进水低于4万吨的情况,在污水处理费结算方面,都有了明确说法。这样,既维护了双方的权益,又保证了BOT项目更好地延续运营。
  记者:你们出现过超标排放的现象吗?
  王大华:出现过,刚开始时有这方面的情况,也被市环保局罚过款,这两年已经没有了。
  记者:对下一步BOT运营前景,企业抱有什么样的态度?
  王大华:通过3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既强化监管,又要维护运营方的利益,这种氛围有利于把BOT项目做大。现在,我们已经尝到了BOT项目运作的甜头,应该说,前途一片光明,“能够赚钱的日子”肯定一年好过一年,我有十足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