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生态优势 建设文化名城

 河北省易县作为著名生态大县、旅游大县、资源大县,近年来高举生态文明建设大旗,坚持在生态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的思路,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战略目标,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生态立县改变出路
  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牵引,以旅游为龙头,大力开发绿色产业


  易县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河北省山区大县。境内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物产丰饶。


  在2000年以前,易县还是一个以山坡农林业和矿产资源粗放开发为主的山区贫困县,人均收入不足千元。那时候,漫山遍野是广种薄收的耕地和散放的牛羊,山阔林稀,植被荒凉。春季风大沙飞,夏季雨多河涝,秋季涝过即旱,冬季荒芜寒冷。山里的农户还过着“人口”缺粮到处垦荒、“灶口”缺柴乱砍滥伐、“牲口”缺草到处滥牧的日子。有些村庄鸡鸭乱跑、粪便乱堆、垃圾乱倒、污水横流。


  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对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定位进行了重新审视。确立了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和“千年古县、绿色易州、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着力抓好旅游整合、工业聚集、城建造区、农业增效4项重点工作。决定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牵引,以旅游为龙头,大力开发以生态、旅游、文化等绿色产业为主,以高效低耗工业项目为辅的新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变粗放经济为高精经济,靠生态文明建设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按照河北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省”总体规划,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易县首次将“生态立县”写进发展规划。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关系易县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易县“十一五”环境保护发展规划》、《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的实施方案》、《易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易县历届县委、政府不断放大生态优势,围绕生态做文章、找出路,甘心打基础、增后劲,着力调结构、转方式,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生态就是延续生命
  治理荒山荒坡,防治水污染,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解决了环境“脏、乱、差”问题


  绿是生态之魂。易县从治理荒山荒坡入手,在全县大搞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小流域治理。易县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带队,组织全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上荒山、下河滩,抡镐扬锨、挖坑抬水,造林绿化。仅“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52万亩,实现退耕还林8.5万亩,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48%。


  同时,易县积极推进矿山生态恢复,实施“矿山披绿”工程,本着“谁使用谁治理、谁恢复谁受益”原则,全县利用尾矿废渣造地200多亩,复垦率达到75%。


  建设生态,缺水不行,有水皆污更不行。易县大力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不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污染防治。“十一五”期间,累计新打机井558眼,铺设地下管道17万米,恢复灌溉面积7.8万亩,解决了8.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136平方公里。同时,取缔关闭了境内6条河流和3座水库沿岸130多个排污口,累计关停取缔涉水排污企业220多家,恢复了主要河流水质。通过投资3000多万元对污染严重的北易水河进行综合治理,使河道两岸生态得到了改善。


  改善人居环境就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易县把生态文明创建活动与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战略目标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以创建促旅游、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总体思路,在全县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质量。


  易县自筹资金5400多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镇固体物废处理率达到85%。同时,深入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农田土壤改良,引导农民有效回收利用农用地膜,推广秸秆还田、人畜粪便沼气化还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大力推进“一池三改”技术和“四位一体”(沼气池+畜禽圈舍+厕所+林果疏菜种植)的生态模式。经过治理,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92%,化肥、农药、地膜使用强度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受保护基本农田面积达到100%。同时,易县深入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清理固废垃圾,彻底解决了当地环境“脏、乱、差”问题。


  绿色生态就是生产力
  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凭借生态优势发展生态产业,让农民致富


  群众不富,生态难保。生态环境改善了,怎么转化成生产力,促进人民生活富裕?易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着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强势,全面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走出了自己的生态发展之路。


  深挖生态潜力,发展绿色农业。围绕构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生态林果产业,着力打造京津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目前,甘薯、谷类、豆类等小杂粮达到国家绿色食品A级生产标准。并充分利用150万亩自然牧用草场大力发展畜牧业。


  突出生态优势,发展旅游业。依托国家级森林公园狼牙山、千佛山、摩天岭等自然景观,以“负氧离子含量高于世界标准”的生态特色,推出“生态氧吧”、“一个可以深呼吸的地方”等金字招牌,结合历史文物资源、易水文化资源、红色革命资源,相继开发了20多个旅游景区景点,成为华北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基地。


  同时,积极发展农家游、采摘游、生态游。城乡农村环境变好了,卫生条件改善了,过去许多游客早上来晚上走,中午只吃一顿农家饭。现在不仅吃农家饭,还住农家屋、摘农家果,成倍增加了农民收入。西陵镇忠义村依托清西陵,突出满族文化,全村50%农户从事农家游,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700多元。目前,易县已有16个乡镇、56个村、1000多户农民搞起农家游,就地转化劳动力3000多人。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51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989万元,旅游总收入6.26亿元。


  用好生态资本,发展环保工业。按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聚集发展”思路,坚持走工业园区化、园区生态化发展之路。沿易水河规划了占地12平方公里的易水工业产业园区,入驻企业42家,累计完成投资38.6亿元。同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化学需氧量削减2142吨,二氧化硫削减1733吨,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


  实践证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坚持走生态发展之路,不但不会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反而更有力地促进了各项事业共同进步,并使经济发展的过程成为生态修复的过程,迸发出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


  目前,易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将推动生态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努力使易县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气更爽、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