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于民须做好环境信访

随着人民群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部分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一些地方环境信访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环境信访反映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切身环境权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环保工作、产业结构等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做好环境信访工作非常重要,应把握以下几点:


  牢记1个宗旨,提高对环境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是民生工程,基本的生存环境、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保工作的宗旨就是维护好最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就要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环保成效的重要指标。


  通过环境信访,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客观、及时地了解当地环境保护情况,倾听群众的建议、意见和要求。群众可帮助环保部门发现监管视线以外的污染源。民意诉求来自基层,可校正环保工作的方向、思路乃至大政方针。正确对待信访工作,必将对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丰富的基础信息和重要参考。


  保持3种心境,呵护好人民群众参与环保的热情


  做好环保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真正做好信访工作需要保持3种心境。


  一要用真心。信访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带着感情干信访,真心关怀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


  二要有耐心。在接访中,由于方言重、情绪激动或者表达能力受局限等因素,常会遇到沟通上的问题。这需要信访工作人员有耐心,沏杯热茶,拉拉家常,慢慢让他们把事实真相讲明白。群众是环保队伍在基层的延伸,反映环境问题是对环保工作的支持,拿出再大的耐心和热情也不为过。


  三要有信心。信访案件面对的多数是错综复杂的利益问题。利益受害的群众是弱势群体,选择环境信访是对环保部门的信任和依赖。信访受理部门要有信心,并且要把这份信心传递给广大群众。要坚信邪不压正,充分认识到地方保护中所谓的“保护”是一种消极、短视的遮丑和护短,这种“丑”遮不了多久,这种“短”护不出发展。


  用好3面镜子,提升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的能力


  环境信访是环保部门调整环保思路的重要参考,是环保工作的宝贵财富。受理信访,不应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要充分利用好信访资料,用好3面镜子。


  一是必用显微镜,解剖病灶,对症解决反映的环境问题。要敢于正视问题,勇于曝光。以事要解决为核心,以源头治理为重点,切实注重标本兼治。集中力量将信访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是行政成本最低而效果最好的方式。


  二是勤用放大镜,举一反三,找出个案背后共性的问题。群众信访多数是反映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具体污染事件,但环保部门不能一事办结,万事大吉。要学会用放大镜甄别类似的隐患,认真分析这些具体信访事件的特点,举一反三,主动解决类似的问题。可以建立信访例会制度,定期对一个区域、一个时段内受理的环境信访案件进行梳理分类,分析归纳各类环境信访案件引发的原因,通过组织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实现环保工作由点到面、从现象到根本的推进。


  三是善用望远镜,超前预测,及时调整环保工作思路。在具体处理信访案件中会发现,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背后涉及产业结构不合理、规划设计欠科学、环保战略有漏洞等问题。涉及面广,关联部门多,需要政府层面组织协调。用好望远镜、把准脉,就可以从具体信访案件的解决中悟出环保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实现环保工作从事后处理向事前控制转变、从处理上访到控制苗头转变、从应急处置到在萌芽时化解转变,为减少和更好地处理环境投诉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