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专利国际化四大阻碍

 我国是中医药专利大国,近年来中药专利申请量都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中国专利在走出国门时却面临着各种尴尬,国内中药专利的国际认可度并不高。近年来,不少“洋中药”凭借专利保驾护航,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相当不错的业绩,到2012年为止已经形成了将近3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然而,在这300亿的市场份额中,中国药企只占5%。

  size=2>药企在国内获得的中药专利常常面临着难以在他国获得认可的窘境。虽然国际法律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对中药专利的国际化进程有着重大影响,但我国自身的中药专利制度不完善才是中药专利国际化进程迟缓的根本原因。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中药专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专利审查规则方面,然而真正影响中药专利走向国际化的,除专利审查环节之外,尚有四大阻碍。

  A 配套机制存缺陷

  中药研发机制滞后

  首先,中药行业对中药研发投入过少。目前国内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这是困扰中国医药工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

  据经济观察网2011年统计,中药企业中投入科技研发的不多,即使有,其投入也仅占销售收入的3%~5%,国内对中药研发的整体投入仍不如欧美一个大企业的科研投入。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能够突破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导致了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有竞争力的医药研发主体,严重制约了整个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中药产品专利领域乃至整个中药行业领域,专利法应当主动引导企业和个人转变思路,在现代科学研究理念和技术的引领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中医药现代化研发之中。

  其次,对临床环节的忽视。我国专利制度未能很好地激励中药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传统医药的技术创新主要依靠临床应用而非现代科学技术。中药产品专利链条应包括动植物资源、几千年以来的临床经验和古方资源、医生(包括个人或者特定群体)的创造和个人或者医药组织对产品实用性的论证、申请专利、制药企业工业化生产以及商业化流通6个环节。

  仅在专利法上维护制药企业的利益而忽视对临床应用的医生的激励,对于激励对中药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是远远不够的。

  中药数据库不完善

  我国已经建立起“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目前为止,该数据库的中药数据已经突破7万条,且支持方剂相似性检索等功能,对于提升中药专利研究水平,提高中药专利的授权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这一数据库仍然需要不断完善。药物专利数据库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其一,中医药的文献化程度非常高,这一数据库仅仅收集了专利文献,而对于非专利文献的中药产品并没有收录,其内容远远不够。其二,不少祖传秘方、医生对病人的临床处方等产品已经通过使用等其他方式公开,这些中药产品同样不应忽视。

  B 保护思想有误区

  一项技术方案只有能够在专利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清晰而准确地表达,并且充分论证自身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创造性,才能够获得专利,中药产品也不例外。

  国内有不少学者认为要建立符合中药技术特点的中药可专利性标准就是应当实行低于化学药品专利的标准,使国内权利人更容易获得专利。在这样的专利保护思想的误导下,许多低技术含量的中药产品专利获得了专利局的授权。但多年以来的专利授权质量不高以及医药产业发展受阻的现实证明:不科学地降低专利的准入门槛并不能实现对中药产业的更好扶持,简单地使专利更容易为国人获得对并不能创新形成良好的激励。这既减弱了中药专利尤其是中药产品专利在审查过程对中药产品进行现代医学评价的紧迫性,也忽视了专利法应当体现中医药现代化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