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治理应注重前端减量

 山东省青岛市某公司近日从日本引进一种专吃垃圾的机器。污泥、残渣、残羹剩饭、腐烂瓜果等经过它的处理,出来就变成了蔬菜肥、花肥、作物肥料。此外,它还能处理浒苔。只要将浒苔按照一定比例添加进去,从另一端的传送带就能输出新鲜海藻肥。晾晒一两天,碾成粉末状就可撒地里成为有机肥。


  无独有偶,早在去年7月,江苏扬州有关单位在居民中试推一种"垃圾花肥"制作技术,经过一个多个月的试用,平均每户家庭减少了三成垃圾排放。笔者认为,这种将垃圾转化成花肥,废物利用的做法或可破解垃圾难题。


  生活垃圾是城市发展的附属物。随着城市化高速发展,垃圾围城的现象越来越严峻。全国城市垃圾年产近1.5亿吨,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80多万亩。2/3的大中城市被垃圾包围,在一些城市即使城内干干净净、城外仍是垃圾成堆,北京甚至出现"垃圾七环"现象。垃圾围城除了污染空气、刺激感官,还占用耕地、破坏土质水质、污染环境,给市民群众健康带来威胁,贻患无穷。


  联合国专家曾说过,垃圾是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断增长、永不枯竭的资源。现在造成许多城市垃圾围城窘况,在于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较为原始粗放。或以成本低的简单堆放填埋为主,或采取一烧了之的方法。这些做法极易产生二次污染。可以说,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之所以陷入恶性循环,深层原因还在于总体思路出现偏差:无论填埋法还是焚烧法,都体现的是搬运思维,即产生多少垃圾就搬多少出去,并非善治。


  目前,在国内多数城市中,处理垃圾的政府投入中的95%用于建焚烧场和填埋场等末端,而前端的分类、回收、再利用等环节投入甚少,迫切需要找出一条城市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方法。推广"垃圾花肥"的意义,不仅在于可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更在于是对市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的有益探索。只要政府和市民群众共同行动,就能够找出一条应对垃圾围城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