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进步防控水土流失

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耕地最少的国家之一,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左右。现实表明,水土流失加剧了人地矛盾,严重影响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以福建省为例,这一地区是南方山地红壤水土流失的典型区之一,范围较广,类型较多。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约占省域面积10%,其中全省丘陵山地侵蚀面积占全省侵蚀总面积的66.9%。全省目前仍有92%的坡耕地和45.8%的园地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同时,山地茶果园的30%处于较为严重流失状态。水土流失导致的红壤山地退化,已经成为影响福建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


  不言而喻,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实践证明,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技术性强、维护难度大、时间跨度长、容易反复的系统工程。以全国四大水土流失典型区域之一的长汀县为例,自1983年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长汀县列为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试点予以重点关注。特别是从2000年起,省委、省政府多年持续把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每年给予专项经费资助。历经28年的努力,全县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8万亩,平均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4万亩,成效显著。但治理与防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还以长汀为例。截至2011年,全县尚未治理的面积仍达48万亩。按每年治理4万亩的速度计算,仍需历时12年才能实现初步的全面治理。特别是水土流失区初步治理后,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生态修复区域尚需进一步巩固与深化治理。同时,水土流失防控和治理必须与区域产业合理开发及转型提级相结合,以高效治理促进产业提升。服务于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服务于农民增收的跨越递进,服务于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笔者认为,深化水土流失防控,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抓重大项目。实施水土流失科技工程重大项目,可以有序组织各地水土保持方面科研院所、大学高校以及相关单位,整合相关技术力量。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攻关,研究和推广一批实用、高效的水土保持技术成果。实现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环境保护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流域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靠高端科技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三农是时代赋予科技人员的重要使命。科技人才要依靠科技创新,集中攻克一批技术难点,优化集成技术,加快一批成果转化。同时,更好地引导企业与农户应用优良品种与先进技术,实现水土流失防控与山区传统农业提升同步,更好地带动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和山区优美乡村建设。


  结合各地实际。水土流失治理科技工程实施要结合相关县市实际,分别针对重度流失区域、典型崩岗区域以及初步治理区域,梳理并设立专题攻关项目,建立并拓展示范基地建设,分批并逐步加以推广应用。以水土流失修复区为例,要重点做好生态种植技术与示范园区建设、生态养殖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优良作物品种与林下产业发展、乡镇区域单元与产业提升、流域单元治理与综合配套等方面的研究。以主动防控和合理开发为主线,明确逻辑关系,实现合理开发,提升产业效率,保障可持续发展。


  加强攻关与示范。就具体攻关与示范推广而言,要围绕5方面开展攻关:基于现代农业生态种植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园建设与集成技术;适于果茶菌产业循环利用的畜牧场发酵床人工腐殖质研发与推广应用;适于套种的优良牧草中草药筛选及林下河田鸡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服务于水土流失恢复区农业产业提升的先进实用技术集成推广;紫色土水土流失恢复区现代生态农业耦合体系与产业提升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