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分析 » 讨论区 » 分析百问 » 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是否正确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未解决]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是否正确

  [未解决]本主题悬赏 可用分 10  
grace![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6
精华 0
积分 1536
帖子 1891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40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1
 

吸附等温线测定方法是否正确

请教一下大家,老板要求我做活性炭吸附一个有机物质的吸附等温线,实验方案是称取0.2g活性炭,加入不同体积,同样浓度的有机物质溶液,测定平衡浓度。但是我觉得吸附等温线应该是加入同样体积,不同浓度的有机物质溶液来测定。而且基本上文献上也是我这种方案测定的,但是老板博士论文的时候就是采用她自己说的这种方案,请问她说的这种方案和我的方案在本质上有何区别?
ps:老板博士论文的数据也可以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很好的拟合。
顶部
舞疯[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5
精华 0
积分 1583
帖子 1945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489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2
 
理论研究, 在没有偏好的情况下我也是会建议用这个方法
----------------
中南大学,有几本经典的书,如溶液化学,包括中南的几个博士做的吸附论文,可以通过CNKI搜一下,下载看看就什么都知道了。
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做吸附水平也比较高,那个著名的导师是原先北大毕业的地质类研究生,非常牛的,拿到矿物类吸附材料,对各个矿物质结构和固液之间的作用非常了解,所以发的文章明显比国内其他研究单位水平高得多,建议多看看那里的学生写的硕士、博士论文。
浙大有几个做药的搞吸附,主要是应用类研究,但是一些吸附数学模型,在国内研究水平最高,可以看一看。
中科院生态中心,长处在表征手段多,但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还需要在下点功夫,就算是把量子化学引进来计算吸附的一些典型现象,也比北京师范大学等,要不那么深入。
做吸附研究很累,我几乎搜遍了自1960年以来所有发表的吸附文章和书籍,在国家图书馆(海淀),复印了很多英文的吸附相关书籍,越看越觉得这门学科的深奥,我等值得一辈子,学习这门学科。
顶部
kaixinjiuhao[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687
精华 0
积分 1533
帖子 1886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23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3
状态 离线
3
 
理论上这两个方法没有任何区别, 不过个人疑虑, 前一个方法里因为固液比例的不同, 不知道是否会存在一些动力学或者热力学方面的小影响 (因为对这方面不太懂).
一般做吸附理论研究的还是用后者比较多, 但是用前者也没错~
我觉得如果研究目的是以工程上投加比例为主的话, 用前一个方法比较直接.
顶部
XXXX111[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688
精华 1
积分 1524
帖子 1864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239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3
状态 离线
4
 
做吸附等温线的依据是:qe─平衡时的吸附量(mg/g);和Ce─平衡时的溶液浓度(mg/L),吸附等温线是以Ce为横轴,qe为纵轴,以相关数学表达式拟合得到的曲线。。。就是说只要可以得到不同的(Ce,qe)值,就能拟合出曲线。你们老师的方法变化待吸附溶液的体积,相应也是改变条件得到不同的(Ce,qe)值,是可行的;你说的改变待吸附液体浓度的方法,也可以得到不同的(Ce,qe)值,这也是近来文献上运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两种方法原理都是对的。

PS:老师让你做你就做呗,还和别人不一样。。。老师不会害你的,呵呵。。当然这是玩笑话。。。是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弄清楚原理,就可以放手去做了,自己有想法挺好的。
顶部
甜甜TVT[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689
精华 0
积分 1482
帖子 1783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0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3
状态 离线
5
 
常用的都用后面的方法,就是相同体积不同浓度。前面那种方法其实也是可以的,因为等温线是算的平衡浓度和吸附量,和自身浓度没关系,体积多了,相当于吸附在活性碳上的多了,这个我觉得可以。只是空间不一样,对于吸附平衡时间可能要比加大浓度的慢多了,个人认为
顶部
读过书的[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8
精华 1
积分 1524
帖子 1824
信誉分 102
可用分 2124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6
 
化原上不是有的吗,搞催化剂表征都需要这个
顶部
小书虫[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3
精华 0
积分 1604
帖子 1947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530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7
 
哪一种方法文献采用的多就用哪种。
顶部
倾轻地[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9
精华 0
积分 1579
帖子 1917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528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8
 
第二种方法比较好,比较普遍,有时老板也是比较固执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顶部
美丽婷婷[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600
精华 0
积分 1569
帖子 1937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482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9
 
纯粹做吸附试验的话还是用你的方法,要保证一定的固液比。固液比变了除非是极理想状态,得到的数据都不可信
顶部
grace![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596
精华 0
积分 1536
帖子 1891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40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1
状态 离线
10
 
他们老师的方法不是对的,是错的。
我一直在强调吸附体系这个概念,吸附不是单独的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关系,Ce,qe,仅仅反映了一个数量比,吸附的行为、性能与吸附溶液等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吸附溶液体积等发生变化,吸附实验没有任何意义,因为离子环境等都发生了改变,结果都是错的。
做吸附实验,必须得把水化学、溶液化学、矿物结构等相关书籍看透,才不会闹出这样的笑话。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