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越来越“绿”了

  可能很少人会想到,一国的海关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海关除了严查洋垃圾、濒危物种、疫区动物制品等走私行为,还需监管“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一些海关甚至提出了建设“绿色海关”的战略理念。面对越来越“绿”的海关政策,各地区、各行业也应及时跟上,调整发展战略。
  “绿篱”严防洋垃圾入境
  海关总署从今年2月1日至11月30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加强进口固体废物监管、严厉打击洋垃圾走私的“绿篱”专项行动,努力为建设“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2012年,全国海关还开展了“国门之盾”专项打私行动,严打废物、濒危物种、疫区动物制品等走私,保护了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国门之盾”行动共查获废物走私犯罪案件54起,涉案各类走私废物39万吨。
  事实上,在配合国家环保政策方面,海关系统做了不少工作。
  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节能减排政策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措施,包括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加征出口关税等,以抑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海关也出台一系列严格“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监管的措施,包括加大查验比例、强化商品归类审核等,确保将国家调控政策落到实处。
  此外,新《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也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限制或者禁止“两高一资”类的外商投资项目。
  绿色产品可“瞬间”通关
  其实早在2009年以来,全国海关就实施了分类通关改革,为绿色产品进出口提供通关便利。据统计,分类通关改革试点后,五成以上的进口货物、八成以上的出口货物,纳入“低风险快速放行”模式,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审结放行,海关通关作业瞬间办妥,大大提高通关效率,从而让绿色产品顺利走出国门。
  以节能灯为例,近年来,各国相继立法禁用白炽灯,全面启用节能灯,给中国的节能灯生产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要知道,作为全球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中国的节能灯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以上。如今,被纳入“低风险快速放行”模式的节能灯,在不到10秒的时间里,就可完成从接单到放行的全部通关过程,而在以前,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
  与此相反,由于国内水泥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且容易消耗资源和造成空气污染,在减少PM2.5的大背景下,海关系统也加强了水泥出口的监管。
  建议水泥行业协会围绕绿色建筑需要,加快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以及相关工程设计规范,大力发展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标号水泥,迎接越来越严苛的绿色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