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清新空气成为奢侈品

眼下,一场前所未有的“围剿”汽车尾气的专项整治行动正在南昌全面展开:继6月南昌市对无环保标志车辆、排放超标的黄标车实施交通管制后,7月开始,该市继续加大了对无标车、黄标车处罚力度,对违规车辆严格实行区域限行、扣分、罚款等一系列措施。市民为此叫好。

  建设美丽中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共筑中国梦的一部分。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仍然拥有清新的空气,一流的水质,这是每个公民的愿望,也是各级政府应履行的职责。最近,国务院研究部署应对大气污染的十项举措,全面打响治理空气污染的攻坚战。保护环境既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公民切实担负起责任。培养节能、低碳的消费习惯,积极践行绿色生活,倡导绿色消费,用绿色健康的消费方式,来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生产更多节能环保产品,对于治理空气污染同样不可缺少。

  我省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但一直以生态环境优良引以为豪,良好的生态是江西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我省环境总体良好,但目前一些城市雾霾天气日趋频繁,空气质量排名下滑,给我省的生态环境和粗放型发展方式敲响了警钟。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空气污染,已成为笼罩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资料显示,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英国从1952年的“雾都事件”到重现蓝天用了50多年,德国用了30多年,日本用了20多年。保护环境需要系统思维,治理空气污染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并非一城、一地所能解决。必须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强有力的治污手段,才能让清新的空气不再成为奢侈品。

  保持良好的生态,首先要用铁腕治理的手段,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目前我省多数地方和企业能够严把环保关,但也有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GDP,重经济、轻环保,对企业的环境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企业环境违法进行“地方保护”;一些企业则把本应承担的环保责任置之脑后,环境监测设施形同虚设。加强环境执法,对污染环境的行为绝不能姑息,尤其对造成重大污染的环境事件,必须依法严肃追究刑事责任,严惩不贷。同时,必须用更严格的法律和制度约束,突破环境执法中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瓶颈,让企业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严守生态红线。

  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惠及更多人民群众的生产力。牺牲环境发展经济,虽获得了短期的发展,换来的却是空气污浊、水质更差的生存环境,而且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来治理,陷入“百姓受害、政府买单”的恶性循环,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退步。因此,应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实行更严格的空气、水资源污染问责机制,变事后的治污为事前的防污、控污,用倒逼机制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步伐,才能真正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

  我们只有一片蓝天,同呼吸,更须共担当。美丽中国不仅是一个口号,更应成为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政府、企业、公民携手行动,共同编织“防、控、治”一体化的生态保护网,才能让经济发展的同时留住清新的空气,不让新鲜的空气成为人们今后生活中的稀缺资源、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