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防联治突破单兵作战

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动性、跨区域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者对1月份北京强雾霾天气进行全程追踪观测,根据监测分析的数据显示,目前,外来输送和燃煤一起成为北京PM2.5的第二大来源,各占五分之一左右。

  因此,权威人士表示,建立区域间的科学决策互动机制,是突破目前大气复合污染防控管理难题的关键。此次常务会议也提出,要建立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和重点大城市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实践中,还要配套更加具体的机制设计。以京津冀为例,专家建议在北京的推动下成立一个科学支持和决策机构,建立京津冀地区多污染物的动态污染源清单和数据库,研究和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大气扩散模型以及综合决策模型,制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的大气污染削减分配方案。

  “在此基础上由决策机构确定北京、河北等地空气质量目标与大气污染物控制目标,协商确定各自的大气污染物减排总量,监督其执行情况并审核执行效果等,保障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和达标。”国家863计划“城市群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牵头人、北京大学教授张远航认为,应确定这一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同时在经济、交通等领域协作,成立区域污染防治共同基金。大气污染治理不仅需要区域之间的联合行动,还需要相关部门之间建立更加有效的合作机制。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门长期处于舆论风口浪尖。实际上,环境治理并非环保一家的事情。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汉臣解释说,环境污染涉及的领域较多,因为管不了行业布局和规划,很多情况下环保部门对污染无能为力。

  曲格平进一步具体分析指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中虽有环保评价,但却未起到太大作用。以城市发展为例,中国的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基本上没有将大气环境质量的因素考虑在城市规划中,工业及交通问题造成大气污染的高度积累和污染危害加剧。各地的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城市规划中,环保要求及规划并未起到先行作用,环境优先的发展思路在与经济、部门及地方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难以落实,环保部门往往只能被动应对。

  基层环保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华北某省会城市环保局长说:“环保工作应该部门联合治理、齐抓共管。现在的问题是各部门来回推,说到环境方面的责任都往环保局推。实际上,环保部门能管的领域很狭窄。”

  因此,专家表示,要从更大的视野观察和分析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在内的环境治理问题,理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明确部门间的职责,每一个相关部门承担起应有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