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环境污染大事记

 1999年:城区完成4.4万台燃煤茶炉大灶气化改造,清洁能源代替煤炭

  2003年:首钢第一炼钢厂全面停产

  2006年:北京焦化厂停产,每年减少工业废气排放量43.33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17吨

  2011年:北京市实施机动车摇号,限制机动车增长速度


  [亲历者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

  环境监测,最艰苦的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那时,采集空气样本都要手工进行。早上5点钟,就要带上手提采样器,奔赴香山、延庆等遍布全市的采样点,将空气压入气球,再带回实验室分析二氧化硫、烟尘等浓度。无论冬夏,采样员用自己的青春为环境保护留下了最初的原始数据。

  1998年秋,北京遭遇罕见的雾霾天气,群众反映强烈。整治空气污染的“蓝天工程”由此上马。北大等科研机构开展了大气透明度与PM2.5之间联系的研究。在北大校内、京广大厦楼顶等处,最早一批PM2.5研究性监测站开始运作。科学家们几个月的辛苦工作,验证了PM2.5是影响大气透明度的最主要因素,找到了北京夜间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限制柴油卡车进城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空气质量政策相继出台。


  市环保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梁熙彦:

  北京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呈明显的簸箕状地形,扩散不利;又处于北纬40°地区,没有北方频繁的冷空气活动,也没有南方那么多的降水冲洗,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着实不易。即使在人为活动很少的密云水库,全年二级以上天数也仅占90%左右。

  但是,与自然环境相比,人为污染无疑是主因。西方自工业革命后、我国自大规模工业建设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并成为决定性因素。包括北京在内,国内大城市中PM10和PM2.5的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和生物质(秸秆、木柴)等燃烧、道路和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餐饮油烟等污染源直接排放的颗粒物,也包括由一次排放出的气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等)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北京市为改善大气环境、治理空气污染做出了巨大努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关停搬迁首钢、焦化厂等主要污染源企业;严控燃煤锅炉和燃煤散烧,天然气使用率达到空前高度;大规模开展公共交通建设,提高汽车油品标准。这些措施推行后,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观,空气质量环境总体向好的方向前进。但是,对比国际大都市,北京空气质量治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找回碧水蓝天,最重要的还是减排。希望大家在关注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的同时,从自身做起,从今天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减排。多坐一次公交车,少扔一些废弃物,北京的天就会更蓝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