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民间环保组织呼吁强制回收发泡餐具

 为此,自然之友等9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出建议,把发泡餐具纳入强制回收目录中,由生产者负责主导回收。12位市民都觉得,对发泡餐具即使解禁了,也应有一个强有力的回收制度,否则街上的白色垃圾只会越来越多。
  在被禁14年之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合法“重生”。今年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1号令,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局部调整,在淘汰类产品目录中删除了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这次“突然解禁”一时引发公众及环保组织诸多争议,或担忧“白色污染”可能重现,或担心其安全性难以保证。围绕此番解禁,新京报记者多方采访,聚焦“解禁”之后,以探寻制度的完善路径。

  新京报讯 5月1日起,曾被称为“白色污染”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被禁14年后,重新以“合法身份”回归市场。但因其准入条件、行业标准、回收机制都还未出台,因此引发社会争议与担忧。

  为此,自然之友等9家民间环保组织联合发出建议,把发泡餐具纳入强制回收目录中,由生产者负责主导回收。

  北京工商部门则透露,将对发泡餐具的进货渠道、经营现状展开市场摸底,纳入重点监控并加大抽检力度。


  信息公开申请获部分回复


  这9家民间环保组织包括:自然之友、零废弃联盟、达尔问自然求知社、环友科技、自然大学、福建绿家园、宜居广州、河南绿中原、芜湖生态中心。他们指出,使用发泡餐具后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我国目前还没形成生产者责任延伸和政府补贴制度,对此类低价值的废弃物能否做到有效回收利用“深表忧虑”。

  9家环保组织认为,应成立长期监督发泡餐具的全国行动小组,跟进发泡餐具行业标准、管理细则与回收处置措施的进程,并建议把包括发泡餐具在内的所有一次性餐具纳入《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产品强制回收目录中,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回收再利用体系。

  自然之友固废团队项目负责人张凯称,早在4月8日,自然之友就向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对解禁问题递交了信息公开申请,截至昨天,依然没收到国家发改委的回复。

  而商务部在回复中只称,发泡餐具事宜得咨询发改委;工信部给出的简单说明是“准入条件还没出台”,至于回收机制应向商务部申请。张凯说,“有点互相‘踢皮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