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防总办公室通报今年以来防汛抗旱工作情况

今天下午国家防总办公室通报了今年以来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国家防总办公室新闻发言人束庆鹏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主汛期,并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抗洪关键时期,防汛抗洪形势十分严峻。

一是南方大部分地区前期遭遇多次强降雨过程,江河水位较高,水库蓄水偏多,土壤接近饱和,损毁的防洪工程尚未得到修复,再次遭遇强降雨,极有可能发生严重洪涝和山洪灾害,特别是目前四川灾区还有强降雨过程,防汛抗洪和抢险救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二是据预测,“七下八上”北方和西南等地强降水频繁;黄河上中游、海河、松花江、辽河、长江上游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3成。从历史统计规律看,西南和北方地区80%的大洪水都发生在“七下八上”时期。综上分析,长江上游和海河、黄河上中游、松花江、辽河等江河今年盛夏发生大洪水的几率很大,防汛抗洪形势不容乐观。

三是随着副高北抬并趋于稳定,有利于台风的生成和发展,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进入活跃期,预计后期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将偏多,可能集中生成并登陆我国,路径以西行为主,除对沿海地区造成严重影响外,深入内陆或北上可能性较大,可能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

四是当前长江中下游、淮河及珠江流域主要江河水位较常年明显偏低,据预测,上述地区后期降雨有可能偏少,发生伏旱的可能性较大。

一、雨水情、汛情、旱情和灾情

今年以来,我国降水总体正常,大江大河水情平稳,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江南、华南及西南东部等地先后出现多次强降水过程,18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以上洪水,其中25条河流超保证水位,6条河流超历史实测记录;有8个热带气旋生成,已有3个登陆我国,登陆个数较常年同期偏多。全国主要江河来水接近常年,水库蓄水好于常年。

今年以来,全国累计有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4004千公顷,受灾人口4770万人,因灾死亡337人,失踪213人,倒塌房屋15万间。四川省7月7日以来的暴雨洪水已造成了58人死亡、175人失踪,其中都江堰市特大型高位山体滑坡已造成44人遇难、117人失踪或失去联系。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洪涝灾害较常年同期略偏轻。与2000年以来同期均值相比,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死亡人口均偏少4成,农作物受灾面积偏少2成,倒塌房屋偏少6成。

二是受灾区域相对集中。西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受灾较重,洪涝灾害造成死亡人数约占全国总数的八成以上,其中四川省死亡失踪人数占全国一半以上。

三是受灾时段比较集中。7月7日以来,受暴雨洪水和台风等影响,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山东、河南、广东、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7省区均遭受洪涝灾害,此次洪灾经济损失约占今年以来损失4成多,死亡失踪人数占今年以来死亡失踪总数半数以上。

四是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特别严重。按灾害致人员死亡原因分析,滑坡、泥石流掩埋致死202人,约占死亡总人数的六成;山洪冲淹死亡78人,占23%;降雨倒房死亡23人,占7%;溺水等其它原因死亡34人,占10%。

二、主要防汛抗洪工作措施

国家防总和地方各级防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加强组织领导,超前安排,积极应对,做好各项防汛抗洪工作。国家防总先后召开了二次全体会议、国家防总办公会议、全国水库安全度汛视频会议和多次防汛会商会,通报了全国大江大河、大型及防洪重点中型水库、主要蓄滞洪区、全国重点防洪城市防汛行政责任人名单;针对今年地方政府集中换届的情况,督促各地抓紧充实完善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了10个检查组开展了汛前检查,并落实整改措施;抓紧水毁工程修复和度汛应急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编制修订了各类防御洪水方案,颁布了《防台风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落实专群结合的抢险队伍,按照储备定额补充了去年消耗的防汛抢险物资;举办了第七期地市级防汛抗旱行政首长培训班。

入汛以来,国家防总密切监视全国雨情、水情和灾情发展变化,加强会商分析和应急值守,科学指挥调度,强化督察指导,加大对防汛抗洪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提前作出周密部署,强化防范应对措施,及时转移受威胁人员,全力做好防汛抗洪各项工作。

国家防总将按照国家防总第二次全体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应急值守,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和雨水情、汛情、工情、灾情,加强与各部门的联合会商,科学研判,及时预警,组织各地强化江河洪水、山洪灾害防御,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和城市防洪排涝工作,加强防洪工程调度和险情抢护,及时转移危险地区群众,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尽最大努力减轻灾害损失。进一步强化台风监测预警,加强避风港口船只、城市高空构筑物及沿海重要基础设施的防台风管理,抓好出海船只避风、海上作业人员上岸、危险地带的人员转移,全力防范台风登陆造成的暴雨洪涝及次生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同时,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做好伏旱预防和应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