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产权交易波折重重

国内排污权交易试点始于2001年4月,山东、山西、江苏、河南等七省市加入其中,二氧化硫成为排污权交易的核心。排污权交易的试点,为随后环境交易所的诞生发挥了预热的功能。2008年7月16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提出要建立国内的碳交易所。此后两个月内,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相继成立。其他各地碳交易机构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快。

  随着全国各类交易所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行业乱象渐生。2011年11月24日 ,《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 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出炉,此后全国各地刮起了交易所整顿的疾风骤雨。四川省金融办方面表示,对于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35家交易场所按4类进行处置:保留11家,整合9家,更名并规范经营范围9家,取缔关闭6家。

  四川从2008年3月开始从排污权着手筹建环境交易所,但因汶川大地震及灾后重建工作原因,筹建工作一度搁浅。再因为受监管部门清理整顿政策的影响,2011年获批重启的筹建工作再次延后,直到2013年,四川环交所各项筹备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


  碳排放是环境交易核心


  此前,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何锦峰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碳交易是通俗叫法,严格说来是为了以市场化方式控制人为影响气候变化的6种主要温室气体而发生的各种交易,实际上是温室气体交易,但往往氧化亚氮(N2O)、甲烷(CH4)、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6)在交易计量时都会折合成二氧化碳(CO2)当量来进行。时间久了才用碳交易来统一指代上述所有内容。”

  何锦峰认为,从培育市场的角度出发,国内应在赋予碳排放权商品属性、建立碳排放权分配机制、开发碳资产、创新碳金融等方面下功夫。而国内的环境交易所作为一个已成型的国际市场的后入者,在这个链条中交易所扮演的只是一个补充角色,四川的企业对于环境交易所的交易机制、运行模式等都还不清楚,认知度有待提高。

  “现在很多地方都争相建环境交易所,主要是看中碳交易巨大的市场前景,同时想掌握行业的话语权。”环境保护领域的知名专家,四川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教授黄川友表示,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可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碳排放总量控制的条件下,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可以节约碳排放的指标,这样省出来的指标可以拿到市场上交易并产生经济效益。另外,从长远看,排污权交易能降低全社会治理污染的成本,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塑造、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