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奠基者荣获2011美国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 (artemisinin)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位科学家近期也由于饶毅教授的博文: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而倍受瞩目,除了拉斯克奖以外,屠呦呦教授还与饶毅推荐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张亭栋荣获了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报道:拉斯克奖(LaskerAwards)是美国最具声望的生物医学奖,被誉为美国的诺贝尔奖。这个科学奖项始于1946年,是由纽约的艾伯特-玛丽·拉斯克基金会(AlbertandMaryLaskerFoundation)颁发的。之所以这个奖项被称为美国的诺贝尔奖,除了其自身的权威性和影响性外,还由于这个奖项几乎每年50%的得奖者都得了诺贝尔奖。
  

  拉斯克奖分为基础医学奖、临床医学奖和公众服务奖,今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其中的临床医学奖,她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artemisinin)——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位科学家近期也由于饶毅教授的博文:饶毅:今日中国谁最该做院士?而倍受瞩目,除了拉斯克奖以外,屠呦呦教授还与饶毅推荐的另外一位科学家张亭栋荣获了GSK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
  
  这一消息公布后,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顶级期刊《Cell》杂志以“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为题介绍了屠呦呦教授的相关成果。文中提到,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线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
  
  最初青蒿素的构想其实来自中国文化大革命和援越抗美战争时期,当年在越南战争的战场上,由于疟疾的流行,作战双方的士兵纷纷感染疟疾,严重地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falciparum)的出现更成为当时疟疾防治的主要难题,这也促使了作战双方政府在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的大量投入。美方的努力促成了甲氟喹(mefloquine)的发现。而在中国,则从“523项目”中获得了青蒿素这一重要发现。
  
  196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领导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Tu,1981)。
  
  自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从中草药植物青蒿(ArtemisiaannuaL)中发现了青蒿素(artemisinin)之后,人们已合成许多青蒿素衍生物,其中包括活性比青蒿素更好的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为了保护这一重要的抗疟药,将青蒿素与另外一种药物组成的复方疗法是当今唯一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案。根据青蒿素的抗疟活性有赖于它的过氧桥这一特点,在未来也许能合成出更多新的抗疟药。
  
  另外获得今年拉斯克奖的还有,马普生物化学研究院的Franz-UlrichHartl,以及耶鲁大学分子生物学家ArthurHorwich。他们的获奖理由(基础医学奖)是发现了蛋白折叠相关的一个细胞机器。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两位科学家发现,虽然线性氨基酸能在试管中折叠成需要的三维结构,但是在细胞中,氨基酸却不能自身完成这个过程。他们通过研究提出笼式结构能帮助氨基酸完成这个过程,实现生物活性。
  
  除此之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临床研究中心获得公共服务奖。
  
  目前已有多位华人获得此奖项,华人科学家简悦威在1991年曾获得过拉斯克奖,当年他是全球唯一的得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