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交响曲:打响生态保卫战中关村里的绿色技术

一个令人惊叹的“口罩指数”——

每天11.5万只,这是今年1月雾霾最严重时北京每天生产的口罩数量。在那些日子里,“老字号”同仁堂,每天要卖掉口罩近万只。

飙升的“指数”背后,“污染信号”让人寝食难安——

今年一季度,北京雾霾46天,创近60年之最。但稍加盘点就能发现,这一切,何止一个北京?

一段时间内,持续的雾霾,蔓延了十余个省市,波及人口达8亿之众。

雾锁重楼,这是生态危机的全新信号。

过去的日子里,水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围城,在名目繁多的字眼里,人们恍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经历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已经进入了环境健康事件的频发期。

环境保护优先?快速发展当头?

这需要进行“绿与黑”抉择。

这个抉择,关乎亿万人的生活福祉,关乎中国未来的前途命运。

第一部分:向PM2.5宣战

去冬今春,北京雾霾天气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时间,新闻媒体上,互联网上,出现了诸如“北京咳”等尖锐批评。

3月28日,北京市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安顺,以自揭家短的方式,打响了北京“生态保卫战”。

“尽管说空气污染、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放、违章建筑是局部的,或者说是在个别地方存在的,但也十分的严重。解决这些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片段之一:69条措施进行任务分解

“PM2.5污染浓度超标1.5倍左右,成为全市上下最关心的环境问题。”

北京市生态文明和城乡环境建设动员大会上,北京市副市长张工,并未回避PM2.5这个敏感的词汇。

在他看来,北京历来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1998年以来,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了空气质量连续14年改善,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了76.7%、29.7%和42%。但他也坦言,这与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广大市民新期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必须下大力气、啃硬骨头,以具体行动让市民看到希望,以实际成效接近市民期望。”张工说,北京为此研究制定了《2013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

根据计划,北京市出台了69条具体措施,“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总目标,以控制PM2.5和大气污染减排为重点”,以达到“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2%”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