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治污“三板斧” 打好环保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最大的民生,通过打出系列“组合拳”,使全省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全面下降,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了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早日实现“美丽陕西”梦,上半年陕西省重点围绕“大气、渭河、农村”污染,拉开了全面整治的序幕……

  铁心治霾:打响蓝天保卫战

  今年初频发的严重雾霾天气,直接影响着群众身心健康和安全出行,一时间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雾霾天气频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陕西省生态状况依然严峻。

  关中是我国雾霾天气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严峻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大气污染治理问题,专门成立了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省环保“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省林业治污减霾三年行动,相继启动实施,全面打响了蓝天保卫战!

  上半年,全省淘汰关闭31条水泥生产线和35家其他类型企业,搬迁重污染企业3家。关中六市二区共拆除燃煤锅炉472台,其中西安市共拆除383台,21台燃煤锅炉完成除尘设施改造,16台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脱硫改造,两台燃煤锅炉完成脱硝示范工程。工业重镇宝鸡,查出101台“双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小锅炉,现已拆除20台,计划年内完成拆除任务。渭南市下决心彻底取缔了富平、蒲城的928孔土法石灰窑。

  同时,全省各设区市二级以上天数目标责任完成过半,尤其是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大气质量逐月好转。

  机动车尾气是大气污染的另一“元凶”。为此,陕西省出台了《淘汰注册运营“黄标车”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现已淘汰“黄标车”1.4万辆。另外,各级环保部门狠抓秸秆禁烧,积极做好群众的解释疏导工作,奖惩并举,严防“点火冒烟”。今年三夏,全省秸秆焚烧得到有效管控。

  陕西省还完成了西安周边100公里内和200公里内的大气污染源排查。据统计,200公里范围内有各类工业企业754家,拥有燃煤锅炉1481台,工业窑炉333座。西安市有施工工地1400个,机动车170万辆,规模化餐饮企业单位1.2万余个,居民用蜂窝煤炉约2.3万个。污染源底数的摸清,使大气治理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治理。

  大气污染治理,要树立一盘棋思想。陕西省针对污染源严格分类标准,细化措施,从严制定法规,从严执法检查,调动全民参与广泛监督,正在形成联防联控的局面。下一步,陕西省将进一步完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快搬迁淘汰重点污染企业。把长期治理与近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进行考核,让群众看到治理进度和治理效果。

  “立法”,无疑为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下半年,陕西省将集中力量治理关中大气污染,加快推进《陕西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的立法,力争年底前正式颁布实施。

  铁腕治渭:护佑陕西“母亲河”

  渭河,是陕西的“母亲河”。然而,长期以来的水质污染,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心头之痛和工作重点。值得高兴的是,通过铁腕治理,渭河水质正在逐年好转,污染物浓度正在不断下降。

  今年是陕西省实施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的第二年,也是关键年。陕西省不断完善措施机制,狠抓治污项目实施。目前,已实施各类污染治理项目175个,完成118个。结合现有畜禽规模养殖现状,各地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现已累计实施自定治污项目93个。

  城镇生活污染和氵皂河等支流污染,是影响渭河水质的重要原因。为此,陕西省全力推进渭河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及提标改造,全面提升污水处理率和达标标准。对氵皂河流域和咸阳污水处理缺口问题,建立了半月检查、月通报制度。对无治理能力、达标无望的落后企业,严格实施淘汰关闭。对工业企业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提标改造,加强国有化肥企业、较大造纸企业的日常监管,帮助企业提升治污水平。

  陕西省还严格落实污染补偿制度。渭河干流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市的水污染补偿,已从试点进入成熟阶段。上半年,共收缴渭河流域水污染补偿款1.4亿元,其中省级2000余万元,市级1.2亿元。同时,陕西省对58家污水处理厂检查结果向社会公布,对存在问题的污水处理厂实施挂牌督办。

  渭河水质虽然总体趋好,但目前仍存在着城镇生活污染、渭河氨氮污染、生态水严重缺乏和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问题。为此,陕西省把解决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缺口,作为下半年渭河污染防治的重点。将突出抓好渭河沿岸西安、咸阳、宝鸡、渭南主城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扩建和提标改造,加快西安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咸阳东郊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兴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年底建成。对氵皂河、新河等支流污染问题,将以治污项目为抓手,尽快促进解决。按照三年方案要求,年内完成淘汰关闭企业的目标任务。严格执行污染补偿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实现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治理目标,还需各方共同努力。继续毫不松懈地铁腕治渭,确保渭河出省断面水质全面达标,让“母亲河”重绽新颜。

  铁志治村:改变乡村旧容颜

  农村面源污染、耕地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超标,严重威胁着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也带来很大影响,已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陕西省明确提出:决不能让农村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去年4月,陕西被列入第三批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为陕西省农村环境整治翻开了新的一页。一年多来,经过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切实解决了一些农民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要求最紧迫的农村环境问题。

  陕西省通过示范项目建设,以点带面,全力解决“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问题。目前,已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440处,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60套,建设垃圾中转站7座、垃圾填埋场63个、垃圾屋808个,配置垃圾专用车287辆、垃圾收集车1110辆、垃圾箱4694个、垃圾筒6万余个,建设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设施717套。

  目前,全省每年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410万吨、生活垃圾收集清运能力33万吨、畜禽养殖污染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2.9万吨;主要污染物COD减排1489吨,氨氮减排250吨。示范区域内正在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畜禽养殖项目环境整治全覆盖,农村饮水安全以及农业生产安全得到显著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在项目实施中,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亮点纷呈。眉县探索出垃圾“四化”处理模式,即将农村生活垃圾分为易变质和有机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四类,实行“易变质沤肥还田、不可回收就近处理、可回收资源利用、有毒有害定点处置”的处理模式。西乡积极推进“一池三改”沼气建设,推广“猪沼茶”、“猪沼菜”、“猪沼粮”等循环种养模式,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种植业”为一体的农业循环产业链……

  示范项目三年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亿元,地方配套7亿元,全部投向陕西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43个县区、300个镇、3000个行政村开展连片整治示范,项目完成后受益人口约300万人。当然,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重而道远,还须制定长效管理办法,落实长效管理措施,使其走上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