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生物间也要讲伦理:我们不比鲜花高贵

在《关注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专家论坛上,“生态伦理”这一概念成为与会专家谈论的焦点。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田丰研究员强调“提倡生态伦理实践,重视生态价值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其实,生态伦理并不高深,随意摘花、滥吃野生动物等破坏生态多样性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违反生态伦理的行为!

提到伦理,人们首先想到的主体就是“人”,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但是,“把美丽山谷河川加以掠夺破坏,难道就合乎伦理道德吗?大肆掠夺自然资源,难道就合乎伦理道德吗?”原广东省社科院院长张磊的设问发人深省。

生态伦理应成为生活方式

在《关注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专家论坛上,目前正在筹备中的广东省生态伦理研究院负责人胡文迪秘书长和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明华阐释了“生态伦理”这个概念,充分强调生态伦理在珠三角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重要作用:生态伦理是行为过程,生态文明是终极目标,我们要把生态伦理内化成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模式,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生态伦理研究院秘书长胡文迪是这样定义生态伦理的。“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

自然不是人类的附属物

广东省社科联副主席李明华用浅显的例子分析了关于生态伦理的一个预设:“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曾以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公园门口的标语牌来分析人们的生态观念。瓦赫原野公园门口的标语牌原来写的是:‘请留下鲜花供人欣赏。’这块标语牌引起了争议,后来上面内容改为‘请让鲜花开放’。前者表现出人作为自然界主人的傲慢态度,把花看作是人的附属物,它的存在价值就是供人欣赏;后者则表现出人对自然界的谦恭态度和平等意识,也表现人类维护自然界生机盎然的责任感。”

李明华也提出了生态伦理中的另一个预设,他说,人类的医学、生物学、解剖学用于解剖实验的对象,一般是活体的白鼠、青蛙、兔、猫、狗、猴等,“从生态伦理的立场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人类用小动物做解剖实验的正当性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有权解剖小动物?”他说,阐释这种行为的正当性的逻辑就是,人类是自然界最高等级的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自然界的一切其他存在物都应为人类服务。

“如果这些能够作为行为正当性的逻辑依据,那么根据这逻辑,智商低的弱智人、脑残儿都可以作为解剖、奴役的对象。推而广之,发达地区、教育普及程度高的地区,就可以对不发达地区进行殖民和奴役,这里也可以找到种族歧视的理由。显然,进化程度、智商高低、主观能动性的强弱有无等,均不能作为行使权利的依据。”李明华指出,“第一,自然界自然的、多元形态的发展,不应受到人类的阻碍。第二,即使是对非濒临灭绝、非稀有的物种,人类也不可在食物链之外的意义上施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