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汽车社会带来的窘境需要大智慧

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志全5日指出,目前全国约五分之一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13个重点城市中三分之一以上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机动车排放成为部分大中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9月5日新华社)

弹指一挥间,人间变了。这是中国汽车社会最真实的写照,驶入寻常百姓生活的,除了风驰电掣的汽车,还有诸多让人措手难及的社会问题。

去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疾风闪电般地登上了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宝座。汽车产业之于中国经济,无疑有半壁江山之重。目前国内有27个省市区生产整车,它有效拉动了内需,更拉动了钢铁、橡胶和玻璃等直接产业。

汽车文明第一次近距离普盖民间,其对社会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产业本身。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城乡结构和商业模式,进而影响到了社会关系以及文化习俗等。汽车文化已辐射到文化、法律、道德、环境、交通及家庭等各个社会领域,无论对中国城乡变革,还是对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皆可谓之历史。

因汽车社会蔓延之迅猛,政府和公众都没做好心理上的调适,也没做好规范运行的准备。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约为目前的3倍,其时其景,难以想象。

与汽车经济繁荣接踵而至的,是毋庸讳言的社会问题。2009年,我国消耗13480万吨成品油,占全国汽柴油总产量的63.2%。城市道路建设远远落后汽车增长速度,许多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车与行人争路的矛盾重重。汽车是一个流动的污染源,它使城市环境恶化,危害人体健康,加重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社会失衡的核心问题多群集在汽车上。经济学视角的汽车仅为其表,附着其上的汽车社会方为其里。

目前,在治理各类汽车导致的问题上,都是短期适应性政策,难及根本。迄今我们对汽车的管理,缺乏从长期和战略高度为汽车社会设定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汽车产业越繁盛,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也就越大。哲学辩证法的二元论在汽车社会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得不承认,在汽车社会面临的全局性问题面前,我们有些束手无策。

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汽车工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发展汽车工业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规划产能被盲目抬高,很容易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汽车保有量增加等更大的社会问题”,这是更大范围的恶性循环。在汽车经济和社会问题之间,我们始终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开发新能源汽车,通过经济手段引导汽车消费,都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段。汽车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社会接受汽车文明的同时规避其害,考验着我们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