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财税工具转变发展模式

有效运用财税政策工具,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

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生态环境退化,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难以长期持续的另一重要症结。这些年来,国家在节能减排、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采取了很多财税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但距离达到目标还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调节力度。

最紧迫的事情,应当是尽快出台污染排放税和碳税。目前在治理污水排放方面虽然征收排污费,但强制性不够,需要将其提升为更具强制性的排污税,同时开征旨在促进节能和防治大气污染的碳税,以促使能耗进一步降低、水质和大气污染进一步减轻。

其次,应当广泛推行奖罚分明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污染治理不达标的地区政府征收生态补偿金,通过上级财政横向转移支付途径补偿给直接受害者或对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的地区。2009年以来,河北着眼于治理水质污染,在子牙河等主要水系试行根据市界河流断面水质检测结果征收生态补偿金制度,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

多措并举,促进产业行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的另一表现,是产业行业结构层次低,整体上呈现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的格局。解决这一问题的财税措施,一是对不同产业实行有差别的增值税税率,即对高新技术产业适当降低税率,以促使其加快发展;二是加大对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风险投资和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积极发挥财政体制功能,促进产业布局集约化和生态功能区建设。

产业布局分散、缺乏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生态脆弱地区盲目开发建设,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又一个重要表现。围绕解决这类问题,近几年河北进行了一些体制性探索。

一是通过省级分享税收返还政策,促进各市县规模化工业和其他产业聚集区建设,促进环首都经济圈和秦唐沧沿海经济隆起带加快发展;二是着眼于促进县域经济资源集约布局、加快重点城镇发展和县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导推动各县对乡镇实行以规范分税制为辅、以县级财政统收统支为主的财政体制,引导县域非农经济资源向少数具备条件的乡镇集中,以克服非农工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式分散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这两项体制调节尝试,具有普遍意义,具备全国推广的社会经济价值。同时建议,中央财政加快实施与主体功能区相适应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以利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加大财税的社会发展调节力度

其一,加大财税调节力度,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再一个突出问题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调,包括积累率偏高、消费率偏低和不同群体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两者共同导致内需拉动不足。

随着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效益提高和财政收入增加,要通过改革个人所得税、开征遗产与赠与税和财产税以及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缩小不同群体居民收入差距、降低基尼系数,以强化消费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有效需求。这样做,也有利于为第三产业特别是生活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前提和基础,从而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其二,适当调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结构,强化教育产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人力资源支撑。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河北省的职业教育、普通大中专教育结构和学生质量还明显不适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应当借助于各级财政逐步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的契机,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教育投入结构,相应调整优化职业教育和普通大中专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提高实训仪器设备水平,从而增强这些学校毕业生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河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重视财税政策和改革的规律

与此同时,对财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与局限性要有全面认识。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言,不能单靠财税手段和财税改革。研究解决加快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必须打开思路,着眼于综合施治,因事制宜、各得其所地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以及干部政绩考核机制等各种手段,方能取得预期成效。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对财政也应当是完全适用的。但近年来在运用财政手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却出现了一些违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现象:

一些部门和地方只讲“以人为本”、“第一要务”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需要,在缺乏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脱离财政承受能力地提出过高的惠民标准和过急的进度要求,使财政不堪重负,导致各级政府债台高筑,财政风险因素不断积累;上面出台的财政增支政策大多要求地方配套,从数量上又远远超出新增财力,省市县财政苦不堪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会导致好多重要政策出台后,一方面给予广大群众很高的期望值,另一方面,因为脱离了财政承受能力,实际执行起来又很难落实。其结果,势必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从财政发展角度看也将难以持续。中央领导多次要求在事业发展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问题是要把这种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原则转化为具有法律效力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从而把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