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症结”才能全面提升我国节能减排水平

“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两会代表和全国人民一样,都在关注着一个事关发展全局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如何进一步提升我国节能减排的总体水平?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未来20年将是资源消耗最大、污染最严重的时期。世界银行列举的全球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我国竟占了16个。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6年就指出:“我们必须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27日与网友的交流中也再次表达决心:“我们已经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我们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要降低40%。在下一个五年当中,我们要降低16%—17%,这些指标都必须通过扎实的工作来实现。”节能减排已经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核心问题。

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经济高速发展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相伴而生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直接影响着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目标的落实。

破解这一难题的“症结”在哪里?作为经济发展的“细胞”和节能减排的基层实践者,企业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和方略?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刚刚获得“国际低碳企业奖”殊荣的陕西海浪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勤福,进行了一场由微观透视宏观的深入交谈。

“症结”在于煤炭洁净燃烧

中国经济时报:最近从新华网和不少报刊上,拜读了您的文章《我国能源安全的症结其实是技术问题》,其中对节能减排的论述颇富创见和新意。您作为节能环保企业的负责人,节能减排第一线的实践者,怎么看待节能减排的大形势,您认为我国破解这一“症结”的主要举措应该是什么?

张勤福:节能减排,是人类有史以来对自己生存环境的一次自觉大清扫,也是对永续发展的一次自觉大检点。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但地球村里各国情况都不一样,节能减排的“症结”问题和解决办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按照自己的国情对症下药,切不可邯郸学步,走了弯路。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头号用煤大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不一样,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地下的能源95%都是煤炭,而石油、天然气只占不到5%。我们节约能源,首要节约的是煤;减排污染,主要也是减少煤的污染。如何使煤炭洁净化燃烧,这才是中国节能减排的“症结”所在!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此认识并不到位,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决策者,仍然把煤炭洁净燃烧放在陪衬的地位。一说起节能减排,首先想到的就是控制燃煤加大使用石油和天然气,大大小小的城市都在拆、撤、禁用燃煤锅炉,到处鼓动使用油锅炉、天然气锅炉、用电壁挂炉等等,有的地方片面要求多进口外国设备防污减排,以为这样就可以使中国的天更蓝、气更清,节能减排的大局就可以得到扭转,其实这是想偏了。

这些措施表面上看不错,但实际上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并没有牵住我国节能减排的“牛鼻子”。这正像人们在非常干渴之际,脚下到处都有泉水和井水不去净化饮用,却鼓动人们都去超市高价购买瓶装水一样,实在是放偏了着力点!

中国经济时报:毕竟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公认的清洁能源,再加上风电、水电、核电、生物燃料等其他新能源,如果我们努力加大上述新能源的使用量,我国节能减排的大局不就扭转了吗?

张勤福:俗话说:“吃饭穿衣要量家当”,我国节能减排的着力点,首先应该放在哪里,只要看看我们的能源“家底”就清楚了。

先看石油的“家底”吧——

一是我国石油资源相对匮乏。我国有13.4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0%,而人均石油储量却只占世界的2.4%。

二是石油对外依存度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09年全国石油需求量3.93亿吨,其中国内生产仅1.89亿吨,国外进口2.038亿吨,进口石油量首次超过国内自产,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2%,突破了50%的国际警戒线!

三是缺乏战略库存。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国家至少应保有维持90天的战略储备量。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拥有158天、161天和127天的石油储备量,较小的韩国也有74天的储备。而我国由于消耗量太大,却长期基本没有石油战略性储备,全靠石油系统内部的企业库存支撑,只能应付5—7天的石油需求。

四是石油开采成本太高。我国石油大多属于陆相成油结构,开采难度大。国外钻采石油几十、几百米就会出油,我们则常常需钻采几千米甚至上万米,导致成本居高难下。近年来,国际油价高位振荡,想依靠加大石油使用量来节能减排,显然是脱离实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