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PM2.5预警气象“云传播”技术成亮点

到2015年,杭州地区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提供精准到乡镇(街道)的降水、气温等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8%,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将提前15-30分钟。
去年下半年,中国气象局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我市积极争取入选,目前,中国气象局已同意将杭州列为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城市。
昨天下午,市政府就试点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召开座谈会,副市 长何关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他强调,全市气象部门要以 “求全、求准、求规范、求圆满”的态度,推进气象尽快实现“科普全覆盖、设施全覆盖、服务全覆盖、能力全覆盖”。
全市各有关部门参与了座谈会,并围绕试点工作草案争相发言,提出相关意见建议。
据市气象局公布的工作方案显示,气象现代化具体包括,气象监测预报业务体系,城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科技社会应用体系,以及支撑保障体系四大任务。
何为气象现代化?在四项主要任务中,气象预报的准确率、精细化,PM2.5数据的监测分析,“云传播”技术的应用等成为亮点。
意见稿指出,近些年,极端天气气候增多增强,以杭州市区为例,平均每年出现各类灾害性天气290天次,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在未来几年内,市气象局将全面建成全天候、立体、连续、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气象预报预警精准度明显提高。
到2015年,杭州地区平均每6公里就有一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将提供精准到乡镇(街道)的降水、气温等预报,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超过88%,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将提前15-30分钟。
除此之外,公众最为关心的PM2.5数据监测及成因分析也是气象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头戏”。据意见稿统计,2011年杭州城区阴霾日数159天,重度阴霾天气条件下PM2.5浓度处于高位,提高公众的科学认知和应对能力势在必行。
未来几年内,杭州将陆续完善雾霾监测中心站和8个覆盖市、区(县、市)两级的雾霾气体监测子站,加强雾霾天气监测,推进监测数据在线共享,同时,将开展雾霾天气成因分析、研究和极端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预警工作。与PM2.5数据相似,城市热岛效应的监测和成因研究也在计划内。
充分利用公共媒体资源,气象预报的传播形式也将更为现代化。公众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通讯设备,随时随地了解气象信息。
在气象现代化的蓝图中,气象信息将会全面利用“云传播”技术,构建“三网”融合的云媒体公共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媒体气象信息的全覆盖和高频次发布。将实现电视频道面向电视、电脑、手机、PAD(平板电脑)等多媒体的覆盖,此外,公交、车载广播、微博等传播手段,还将进一步扩大气象信息的城乡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