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背后的环保市场:“小而美”企业为何盛行?

“雾霾天气”、“PM2.5”,仿佛是去年才“冒头”的新词,突然间频频出现在电视里、网络上,普通城市居民的谈话里。
春节期间,新浪微博的热点之一就是:多地的地下水,因为企业的不当排放,而受到严重污染。
这些都预示着:空气、水、土的严重污染,这些曾屡屡被各类专业人士关注的问题,已经成为大众观众的焦点,因为它开始显性的影响普通人的生活。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些PE机构已然提前在环保监测企业布局,因为“环保的第一步永远是从监测开始”。
而新年伊始,环保行业在PE机构中的热度明显增加:2月份,有两家公司宣布获得B轮融资;多家PE机构合伙人都表示对环保企业很感兴趣,都在看环保企业。但环保行业始终是“政策型导向企业”,故并不好选择标的。
与此同时,谱润投资总裁周林林指出:随着国家对企业环保的要求提高,不少会制造污染的行业会洗牌,因为其所在行业的一些中小企业,极有可能无法承担环保的成本。
环保投资的“中国特色”
曾有人戏称中国IT行业,所有企业的商业模式都是C2C,即将国外的模式“copytoChina”。这句话,适用于很多PE、VC机构关注的产业中:主打新技术的企业,固然总是从国外拷贝;连主打“大消费”的细分行业发展曲线,PE人士在评估时,也经常借鉴国外经验。
但在上海谱润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周林林看来,环保行业最难借鉴国外经验的行业:“国外没有中国这么严重的污染,需求也就没有这么大,自然就没有发展很多技术。可以说,可以借鉴的国外先进技术有限。”
也就是说,环保行业,技术含量稍高的企业,创业者固然要真正自主研发才有做出优秀企业的机会;而投资人,也不像其他行业的投资者,学习下国外的产业发展,就对这一行业有初步了解。
不仅如此,一位关注这一行业的VC合伙人指出:“环保行业的创业与投资行为,很难说有一个清晰的产业逻辑。不是说,你GDP到了人均6000美元,哪些需求会出来,那么相对应的行业就有机会;而是这一行业的发展,受政府影响极大。”
上述VC合伙人指出:“首次,很多环保产品的采购方是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它们采购时,不是投标企业物美价廉就能胜出;其次,如果政府对污染睁只眼闭只眼,那制造污染的企业就没动力进行环保方面的投入,那这个领域的环保企业就出不来,投资人也不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