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是否会成下一个“光伏”?

日前,青云创投创始人叶东在苏州“千人计划”创业大赛期间接受记者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A股市场IPO暂停造成的堰塞湖,创投应及时调整思路,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退出。与此同时,应警惕环保行业成为下一个“光伏”。
调整思路应对“堰塞湖”
记者:A股市场IPO处于暂停状态,你们如何解决PE项目的退出问题?
叶东:目前这种状态对所有市场参与者都有影响,对此创投界应调整思路。今年我们采取了一些应变之策,比如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实现退出。
具体说来,那些核心技术一般但现金流较好的公司,仍可以等待IPO开闸,通过IPO实现退出;而针对那些技术处于行业前沿,但尚未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公司,则可以通过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但在实际操作层面,由于上市退出和收购退出在公司架构和具体操作上并不一样,因此如果已经既定了退出方案,转变起来需要一个过程。
记者:近日,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重新强调了股权投资机构不应参与发起或管理公募投资基金、投资金融衍生品等行为。对于发改委和证监会双头管理创投企业的现状,你怎么看?
叶东:本来PE服务的是家族基金、跨国企业、财务机构和高净资产的个人等小众群体,不是保本型投资,因此PE不适合做公募基金,与衍生品也无关。目前,我国PE市场较乱,有一些市场参与者将它的业务范围扩大了。PE和VC是合伙制,需按照它的性质对其进行管理。政府把PE管乱了,以前是不懂,现在则是很多部门都想插一手。
记者:近期,我们注意到,各地蜂拥成立国资背景的创投公司,此类公司风险在哪,优势又在哪?
叶东:风险是大量新手公司上路,经验较少,会有出错的可能。但国资背景的创投公司可能会较容易拿到同样是国资背景的Pre-IPO项目,这是它的优势。
国资背景的创投公司应退出一些竞争性民营行业,进入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此外,此类公司可以尽量“往后退”,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即FOF,而不做投资公司,这样掌控力度会更大。苏州沙湖基金就投资了青云20%的股权,但不参与我们项目的具体运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警惕环保成为光伏
记者:近日二级市场环保板块已经有所调整,你对此怎么看?什么样的估值水平是合理的?
叶东:环保股良莠不齐。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前,部分公司已经打拼多年,基于其既有业务量,股价上涨是正常的。但是,有部分参与者借用概念进行投机。对于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应该考虑公司成立的初衷和技术来源等,从这些角度去理解和甄别公司的成长性。二级市场环保股的市盈率有20倍至30倍就很好。而现在创投进入环保企业,在7年至10年的基金寿命期内,有3倍至5倍的溢价退出就很好。
记者:你看好哪些环保细分行业?
叶东:涉及民生方面的环保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比如食品安全、生态种植、空气洁净等。对于土壤修复,我们持谨慎态度。土壤修复一开始可能是国家埋单,但不可能持续,这只能是引导市场投资的短期行为,所以更要关注国家政策。
对于一个特定产业或公司的发展前景,需要甄别技术、国家政策和市场三者的交集,而不是单单关注一个方面。如果仅有国家政策支持,但是相关技术解决方案不成熟;或是技术跟上了,市场不愿埋单,都无法成功。
记者:环保行业有无可能变成下一个“光伏”?
叶东:有这种可能,但环保市场与光伏市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前者的主要市场在国内,而光伏完全依赖海外市场,因此它不会像光伏行业一样突然爆裂。即使有风险,也可能会表现在竞争加剧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