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污染治理当有顶层设计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上世纪80年代起,巢湖的水质不断恶化,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湖泊;上世纪 90 年代,巢湖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出现湖水水质劣V 类的严重状况,氮、磷浓度均已超标,被国家列为“三河三湖”的治理重点。近20年来,巢湖污染治理工作投入了上百亿元。通过治理,巢湖水质由劣V类变成V类水,但离水质达标仍较远,巢湖治理任重道远。


  巢湖污染治理难的原因

  为何巢湖治理难度大?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很多城市都选择向有水的地方发展。但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引发灾难性和难以逆转的水体污染。上世纪太湖、滇池重度污染就是深刻的教训。虽然巢湖有幸还未过度开发,理论上讲巢湖水质能够通过治理得到恢复,但地方政府的利益冲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都是巢湖治理的隐忧。如合肥市在巢湖边兴建滨湖新区,不断延伸巢湖岸线等都有可能加重巢湖的污染。一旦排污量超过湖水自净能力,污染灾难的发生将不可逆转。

  其次,城市污水总量刚性增加。随着城市的扩大,巢湖流域的生活污水排放量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的污水排放标准较低,即使达到最高的一级A排放标准,水中仍然含有约50毫克/升的化学需氧量,水质也只相当于地表水的劣V类标准。虽然近几年巢湖流域修建了大量的污水处理设施,当前合肥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但由于河水主要来自于合肥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十五里河和南淝河河水仍呈劣V类水。巢湖西半湖的水质一直较差,也与合肥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在区域调整之前,巢湖污染治理涉及到合肥市和巢湖市两市。由于对湖体污染责任难以明确,两地都存在重发展、轻污染治理的现象。行政区域上的分割以及两市之间有效协调机制的缺乏,成为制约湖体治理的瓶颈。

  第四,经济发展压力使巢湖污染的风险加剧。巢湖整个流域都坐落在皖江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内,承担着中部崛起的大任,发展的压力非常大。根据区域规划,巢湖流域将承接机械设备制造、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将建设无为煤化工产业基地、肥东煤化工盐化工园区等。初步预测,到 2015年巢湖流域工业废水和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将增加30%以上,水环境风险防范压力进一步增大。

  第五,非点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巢湖污染负荷除了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点源污染外,还有土壤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且土壤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占污染负荷一半以上。巢湖处于我国磷含量较高的地段,地表大量的磷随雨水冲刷到湖中,导致湖水磷含量较高,易致蓝藻暴发。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和畜禽养殖的粪便。以畜禽养殖粪便为例,巢湖流域每年直接或间接流入巢湖的畜禽污染物可折合为5日生化需氧量 30.74万吨、 化学需氧量 25.69万吨、氨氮3.51万吨,形成湖体污染。这些非点源污染分布散、范围广,非常难以控制和治理。

  第六,资金不足制约了巢湖污染治理。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巢湖流域的支持力度,但国家投入的资金有限,大量的资金需要地方筹措。安徽经济欠发达,地方治污配套资金筹措困难,治污投入相对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