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开一天车” 重在公众参与

世界环境日,也是众多市民参与“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的行动日。数十万群众参与了这项首都环保公益活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车流量降低  拥堵路段减少
由于空气质量监测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机动车又是流动源,用环境指标对当天活动的较果作出评价困难较大,试用交通和各方面反映的情况加以印证。
据交管局提供的路况信息显示,交通早高峰时间推迟了10分钟,堵点由50个降为48个;交通晚高峰拥堵路段减少了15条,缓解时间提前了15分钟。交管局112报警台接警数,6月5日24小时和上周一5月29日同比,次数减少238次,下降28%。记者在街头采访和工作人员了解,不少交通协管员、市民、公交车、出租车司机反映车流量减少,道路比较通畅。各方面反映也感觉当天一些路段车辆减少,道路比较好走,特别是下班时分比较明显,据说是很多人上班后得知活动的消息,下班就加入了少开车的行列。
6月5日  超过20万车主不开车
“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于5月15日启动,发起者中有79个车友联谊组织,以及33个大学生环保社团、民间环保组织和新闻媒体。5月28日,参与这项活动的团体在海淀公园举办了“为了首都多一个蓝天,我们每月少开一天车”主题宣传活动,这时的车友联谊组织已经增加到132个,大学生环保社团、民间环保组织、新闻媒体增为40个,使参加活动的团体总数达到了172个。活动中,各个车友联谊组织共同发出倡议,号召车友们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一天放弃开车出行,以这种特殊方式纪念世界环境日,集体履行“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承诺。
作为发起者的79家车友会联系车主约20万;5月28日,参加海淀公园主题宣传活动的132家车友会经常联系并参加车友联谊活动的车主为26万,市环保宣教中心网站收集市民个别报名参与“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有1200人。
6月5日当天实际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的车主统计情况:各区县环保局通过组织系统自报统计数为208166,车友会网上跟贴统计为51666。
由于活动是民间自发进行的,这样的情况很多,有的车主报名了但因各种原因没参加活动,更多的车主没报名但参加了活动,所以很难有更精确的统计,但依据以上的统计和6月5日道路交通变化情况推测,超过20万车主履行自己的承诺,在世界环境日这一天没有开车选择了其它方式出行是可信的。
媒体关注  各方踊跃参加
“少开一天车”活动受到各媒体高度关注,积极报道。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等中央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市属各媒体于6月4日和5日,都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登了大量报道,有的还配发了评论,对活动的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6月5日“少开一天车”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级领导和广大市民比较积极的响应。市环保宣教中心向1100多位司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超过62%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支持该活动,其中40%多的人表示采取行动绿色出行。各大网站的网民也是支持的居大多数。据媒体报导,市交通委、市政管委、市交管理局、市城管执法局和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都对机关和所属单位干部职工,提出了6月5日响应号召绿色出行的要求,这些单位的领导也都身体力行带头弃车上班。城八区近3000多名中小学生家长放弃机动车,改用其它方式接送孩子,有的学校接送孩子的机动车比平时减少了40%。
在完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情况下,20多万人自觉行动十分可贵,充分体展现了首都市民很高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坚持民间性  鼓励自觉性
“每月少开一天车”是一项民间发起,得到广泛响应和有支持的环保公益活动,从一开始就坚持参与者以市民身份参加,动员更多市民参与的广泛民间性。同时,坚持自愿参加、自定时间、自选方式的具体方法。对是否参与活动不作任何强制,参加者用自己的行动宣传感召别人;可以在每一个月里的任何时间放弃驾车不少于一天,众多车主集中在一天不开车与选择不同的时间分散不开车有机结合;出行可选择步行、骑车、乘公交、出租、地铁及几人合乘一辆车(拼车)等任何有利于减少污染的方式。
意义在于它既是一个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环保行动,又是倡导绿色出行环保理念、介绍控制机动车污染等环保知识、有利于资源合理利用形成节约风尚的宣传活动,提倡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一段也可以。参与活动不分先后,都会受到欢迎和尊重,活动在于引领节约环保的社会新时尚。
“少开一天车”活动的民间性、公益性和环保主题,充分体现了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和公众参与的北京绿色奥运理念,得到了市民的广泛理解和积极响应,众多车友自觉行动,参与的规模和动员的程度在我市公众参与的环保活动中不多见。
“少开一天车” 是汽车文化的新思想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机动车将会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汽车时代还在形成之中。“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传播了汽车文化的新思想,它不以牺牲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为代价,而是希望人们在享受机动车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的同时,提倡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动车使用频次,提高使用效率,按环保要求使用机动车,以减少污染改善环境;是在向人们宣传拥有机动车是提高生活品质的手段,而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为了包括自己在内的公众利益,应当理智、科学地使用机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