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下水位降至25米

北京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在历史上,北京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清朝时期京城经常面临曾有“小黄河”之称的永定河的威胁,皇帝赐名“永定”就是希望这条河不要再泛滥。

  此外,北京的万泉河、玉渊潭、莲花池等带水的地名在当时都是名副其实的水域。

  不过,1980年以来,北京这座城市所依托的流域,21条主要河流全部断流。

  发展 人口增长 水资源减少

  随着城市扩张、工业发展和人口膨胀,北京成了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这么多人的生产生活,让水越来越“承受不起了”。

  来自水务局的统计报告称,北京市1956年至200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7.4亿立方米,但是从1999年以来,北京进入连续枯水期,地表水资源量衰减59%,地下水资源量衰减37%,入境水量衰减77%。

  根据统计,近几年北京用水总量平均为36亿立方米,而年均水资源总量仅21亿立方米,比往年平均37.49亿立方米少38%。

  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减少到甚至不足100立方米,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20,成为全国人均水资源最少的地区。

  曾经,京城的水资源相当丰富,清朝时还要面临永定河的洪灾威胁;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聚集,北京越来越缺水了。为了保障居民用水,本市地下水位下滑到25米。

  为此,有关部门除了寻找多种水源,还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节水等办法“节流”。同时,丹江口水也将进京。

  在种种的节水努力之下,本市在人口增长了700万的情况下,新水却减少使用了10亿立方米。

  今生 为保居民用水 不得不深挖地下水

  目前,北京用水的水源来自三个方面: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

  地表水主要是指水库里的水。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曾经对解决上世纪北京缺水问题起到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永定河上的官厅水库建成半个世纪之后,由于上游沿岸的污染和来水的衰减,已经丧失了向北京常规供水的功能。而密云水库虽然在水源地保护上做了大量努力,但入库水量逐年减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为本市提供地表水源的只有密云水库。

  对于地下水来说,不得不用“超采”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对于地下水,我们这十几年都是在超采,我们不得不超采。”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采用地下水的历史由来已久,上世纪70年代初,地下水水位很高,甚至出现了盐碱地现象。为了让地下水水位下降,开始大规模打井,水位快速下降。

  然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让水位一路下滑,近几年,下降速度可以用飞速来形容。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北京的地质特点来说,地下水埋深在8-10米较为合理,而现在北京的地下水埋深为25米。

  根据测算,地下水位每降低一米,储量减少5亿立方米。1999年,本市地下水位为12米,十余年来下降了13米,水量总共减少60多亿立方米。

  应对 开源节流加外调 新水用水量不升反降

  北京缺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除了用寻找多种水源的办法“开源”,还需要通过调整用水结构、节水等办法“节流”。用三句话概括就是“农业用水负增长”,“工业用水零增长”,“生活用水适度增长”。

  从2000年以来,本市在人口增长了700万的情况下,新水却减少使用了10亿立方米。对于严重缺水的北京来说,这样的节水成绩不可谓显著。

  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本市近年来淘汰了很多耗水型工业企业,比如首钢、焦化厂等,仅首钢一年的耗水量就达到7000万方,是用水大户。

  工业用水的年耗水量一度达到过13亿方,2000年为10.5亿方,去年则下降到5亿方。农业用水最多的是上世纪80年代,年用水量是30.5亿方,现在的农业用水已下降到10亿方以下。

  从2000年到2012年,使用的新水减少了10亿方,这主要得益于再生水的利用。在去年全市36亿方用水量中,有7.5亿方使用的是再生水。

  再生水主要用于工业、农业、河湖环境和绿化环卫等市政用途。其中用再生水替代工业用冷却水的效果最为明显。以前,工业用的冷却水都是使用地表水,改用再生水后,一年可以减少使用地表水近2亿方。

  此外,为解决北京的水源问题,2008年起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从河北调水。从明年开始,每年有10亿方的丹江口水通过千余公里长的管道汩汩而来,北京水资源紧缺的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缓解。